当前位置:首页>教案>正文

林黛玉进贾府第一段赏析

2023-06-16 04:12:54 互联网 未知 教案

林黛玉进贾府第一段赏析

《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以黛玉之眼概览贾府,人物众多而个性鲜明,头绪纷繁而线索清晰,手法运用炉火纯青,给读者以极高的艺术享受。

首先是文中恰到好处的环境描写。

作为一部小说,环境必然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先是以金陵城“街市之繁华,人烟之阜盛,自与别处不同”的昌盛之景来衬托出贾府荣华富贵的气概神韵,令人震撼。随后,宁国府“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和“敕造”大匾映入眼帘,可想贾氏荣宁二府之气势恢宏,烘托出贾家地位显赫、与皇亲权贵之关系密切,确实是名门望族。再借黛玉拜见贾母与母舅之机,以移步换景之所见,自然流畅地展现了贾府建筑布局及其风格之讲究,无一不显示出豪门世族之作派气场。

尤其是“荣禧堂”和耳房内匾额摆设之独特,充分表明了贾府与皇室的非凡关系和尊贵奢侈。但东廊小正房内坐具的“半旧”却别有用心,透露出贾府颓势已显,为后文情节发展埋下了必然的伏笔。这些环境是林黛玉之后生活的大背景,也是她时刻谨慎的原因所在。

其次简析贾府主要人物的形象塑造。

综观全文,王熙凤、贾宝玉和初来乍到的林黛玉是重点刻画的对象。

王熙凤的出场颇具特色,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与他人不同。凤姐出场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在满室都恭听老祖宗说话之际,一语未了,王熙凤肆无忌惮地笑谑登场,连邢夫人、王夫人等长辈都不敢开口的肃静场合中的凤姐却敢如此放肆,贾母竟还开起玩笑来,再加上王熙凤身上华丽的装束,可贾宝玉这一少年公子哥儿,并非直接登场,而是以王夫人的嘱咐和黛玉从母亲那儿听说的大致印象入笔,先抑后扬,进行了充分的铺垫。

从服饰和容貌来看,贾宝玉英俊多情却又生得有几分女子相貌,其装束也极其艳丽,以红色为主,图案纹饰秀美而偏向女性化,映衬出“转盼多情”和“万种情思”,令人眼前一亮,表现出他柔美温和的气质和温柔多情的性格,率真而又给人以亲切感,也显示其特殊地位。他一见黛玉之面,就奇言怪行,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又给林妹妹送字,又指责杜撰的东西太多,当他得知林妹妹没有玉时,大怒众姐妹都没有玉,偏他有这劳什子,“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佩玉狠命摔去。其偏僻乖张的性格在此体现得淋漓尽致!“宝玉”象征着天命,而贾宝玉却将玉狠狠地摔了出去,正是他对天命反抗的体现,同时也反映出宝玉任达不拘的性格。

林黛玉虽是破落贵族家的小姐,也理应衣饰不凡,文中却无一字提及其穿着,而是着重刻画她超凡脱俗的内在气质。文中三次描写林黛玉的肖像,分别借众人、凤姐、宝玉之目真切深刻地描绘黛玉的聪颖美丽、多愁善感、娇怯病弱和气质不俗。

黛玉前后的举止言谈的变化也巧妙地表现了她的心理和性格:到贾府前,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邢夫人留她吃饭时,她考虑到二舅舅一家的礼节也不能不恭敬,便得体地推辞了邢夫人的盛情;拜见王夫人时,黛玉又能分清尊卑之别,主动辞让座位;饭后贾府饮茶、漱口等与林家不同的习惯,黛玉模仿着“一一改过来”;听贾母说贾氏三春读书其实只是“认得几个字”后,回答贾宝玉“妹妹可曾读书”的问题时改口自谦称“些许认得几个字”。

种种表现,无不显示出林黛玉初入贾府,因寄人篱下而小心谨慎、谦恭聪慧的性格。而黛玉口中那个癞头和尚的谶语,是无奈的命运扣问,以一个醒者的口吻,道破黛玉的一生,写实中蒙上一层神秘的轻纱。

曹雪芹笔下的贾府,始终让读者跟随着黛玉去走、去看,线索清楚,层次分明。在精心安排的笔墨下,《林黛玉进贾府》一文着墨浓淡相宜,行文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可谓是匠心独具。

本章中,对黛玉的外貌也是着重描写,作者用宝玉的眼睛,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子形象:“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样的描写,作者告诉我们,黛玉的外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模糊却又如此清晰。

黛玉进贾府,是一部宏篇巨制红楼梦的开端,随着黛玉的进入,贾府的背景,人物一一陈现在我们面前;这也是黛玉下凡还泪,其美丽的悲剧一生之开端;通过繁复的对黛玉进府过程的描写,贾府繁紊礼节,奢侈排场的弊端也一览无余。 贾母对黛玉的疼爱,在这一章即有重笔描写,两次搂入怀中呜咽哭泣、将黛玉住处安置于身旁,可见贾母和黛玉之间血浓于水的亲情。而随着贾母出场的邢夫人、王夫人、李纨、黛玉的三位姊妹:迎春、探春、惜春等,这些都是红楼梦中的重要角色,在这一章都有具体的外貌情节描写。 更为传神的是黛玉的嫂子:王熙风的出场,一句“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是集王熙风性格、外貌的综合描写,一句“转悲为喜”让性格的其它侧面,如才能、伪善等活生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而黛玉与宝玉的相会,则是本章中的最重要一个情节。黛玉体弱之病,癞头和尚所言“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宝黛相见,作者用这种畿语似的表述,告诉读着他们之间注定了是以悲剧结尾,真可谓,宝黛相见,相见不如不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