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幼教>正文

父母要持证上岗吗? 幼师需要持证上岗吗现在怎么办呢

2023-07-08 13:57:14 互联网 未知 幼教

父母要持证上岗吗? 幼师需要持证上岗吗现在怎么办呢

父母要持证上岗吗?

周公子

无论做父母是否需要考证,孩子都会用自己的成长给出最好的答案。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已经清楚地意识到父母的素质会给孩子带来重大影响。

可是,我们怎样才能知道一个人有没有足够的素质和能力做父母呢?要不要让他们考证呢?

近年来,类似的讨论频繁出现。2021年10月,重庆市梁平区人大代表朱孝琼提出“办理结婚证、生育证,先取得家庭教育合格证”的建议,再次将问题摆在公众面前。

网上的争论十分激烈。

有人说,父母的素质对孩子的影响确实很大,如果父母太差劲,说不定孩子就毁了。因此,必须强制父母考取“家庭教育合格证”,以保证下一代能够拥有健康的成长环境。

也有人表示,结婚要证,生育要证,再弄个“家庭教育合格证”是不是太繁琐了?再说,这也没有法律依据啊!

双方的观点各有道理。到底哪一边的人数比较多?他们的论据又是怎样的呢?

《婚姻与家庭》杂志在各大新媒体平台展开调查—做父母前,要考“家庭教育合格证”吗?

在回收到的2344份有效问卷中,96%的人选择了“有必要”,仅有4%的人选择了“没必要”,这种一边倒的状况也算少有了。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双方的观点吧。

1你为什么觉得做父母前有必要先考证?

A.有些父母性格有问题,自己不知道,培训考证可以帮助他们改正缺点。       45%

B.有些养育方法并不科学,考证可以避免家长进入误区。                 14%

C.育儿有些阶段特别难熬,培训可以帮助他们日后顺利渡过难关。          21%

D.就算没问题,多学习也可以帮助提升育儿质量。                      20%

在选择“做父母前有必要先考证”的受访者中,A选项(有些父母性格有问题,自己不知道,培训考证可以帮助他们改正缺点)成为占比最高的一项。

这些受访者相信“旁观者清”。他们认为,考证相当于有个第三方,而且都是专业人员,他们可以给没做过父母的人提供更多提醒和指导。

采访中,丽娜就举了一个例子。她说现在网络上不时会出现“家长打骂孩子以致造成重伤甚至死亡”的新闻,如果别人问这些家长为什么要打孩子,他们的回答往往是“孩子太过顽皮,我一时下手太重”之类的。

换言之,他们的思维有一个误区,即认为“孩子是我生的,我可以随便打骂,只要下手别太重就好”。

有些家长则可能是性格有缺陷,所以才会肆意对孩子动手。

这样的父母如果能在考证时被发现并纠正,那么类似的家庭悲剧就会大大减少。

C选项(育儿有些阶段特别难熬,培训可以帮助他们日后顺利渡过难关)的占比排名第二,引发了不少人共鸣。

大家纷纷列举了自己的“惨痛经历”。

“孩子刚出生那会儿,我晚上每两小时就要起来一次。身体劳累,心情不好,和老公吵架的次数都比以前增加了。”

“孩子两三岁的时候,突然变得特别拧,什么都要和我对着干。我实在受不了,情绪严重失控,狠狠打过他几次,现在一想起来就很后悔。如果当时有人教我,这是正常的叛逆期,只要包容和顺其自然就好,我可能会做得好一些。”

D选项(就算没问题,多学习也可以帮助提升育儿质量)虽然排名第三,但实际上占比和C选项差不多。这说明对大部分人来说,“渴望有人帮助自己度过育儿的难熬阶段”和“提升育儿质量”同等重要,都成为他们支持培训和考证的重要理由。

采访中,受访者欣欣就分享了一个“纪念品”的故事。她说:“每次带女儿去一个地方玩,临走前,她都要哭很久。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就只能把她强行抱走。后来,我听了一次课,才知道这是分离焦虑导致的。專家说,父母平时应该注意增加孩子的安全感,分别时还可以给她弄一些纪念品。比如发现她和小朋友玩得很好,就可以给他们拍几张合照。她看着照片,就好像彼此没有分开一样。回去后,我尝试了这些方法,真的很有效,女儿的分离焦虑慢慢就减轻了。所以,我觉得做父母确实是需要学习的,能够很好地提升育儿质量。”

B选项(有些养育方法并不科学,考证可以避免家长进入误区)排第四,占比最少。

这个结果和我国一直注重优生优育不无关系。多年来,国家做了大量科普工作,所以,过去一些错误的老办法,比如“嚼碎食物喂孩子”“新生儿要紧紧包裹起来”“灌药要捏鼻子”等,大部分人都已经知道了,也不会再犯。因此,很多人选择参加培训和考证,不再是仅仅基于“需要绕开误区”的需要。

2你为什么觉得做父母前没有必要先考证?

A.育儿是天性,动物都会,没必要培训,更无须考证。                  49%

B.生育是正常人的法定权利,强制考证涉嫌侵权。                      48%

C.有些个人和家庭的深层次问题,考证也改不了。                       2%

D.意外懷孕怎么办?考不过难道就不让生?                     1%

选择“做父母前没有必要先考证”的受访者中,大部分都聚焦在A选项(育儿是天性,动物都会,没必要培训,更无须考证),占比49%,以及B选项(生育是正常人的法定权利,强制考证涉嫌侵权),占比48%。之所以这么集中,是因为A和B两项相比C和D选项更具普遍性,这两项包含了所有父母。

选A的人认为,要把孩子养育好,遵从天生的本能并不亚于人工的培训和考证,父母的直觉常常比书本上的知识和规范更准确。

有受访者就提到了十多年前曾经流行过的一个观点,认为几个月的孩子哭泣时,不要随便抱,否则,以后动不动就会以哭泣来要挟父母。

这种观点一度很有市场,但也受到不少母亲的质疑。因为她们听到孩子哭泣之后,就会产生照看和安抚的本能冲动,就如听见自然的召唤一样。

后来研究也表明,母亲的本能是更值得信赖的。因此,在自身感觉和他人观点之间,很多人更愿意选择前者。

选B的人则更多从法律方面考虑,认为“法无禁止即可为”。在我国,199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就已经规定了生育权,指出“妇女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生育子女的权利,也有不生育的自由”。之后,相关法律法规相继修改和完善,但都没有强制考证的条款。因此,B选项的受访者认为,强行增加考证的规定,并不符合法治精神。

相比于A和B两项,C和D涉及面小,占比也就少了。

其中,C选项(有些个人和家庭的深层次问题,考了证也改不了)主要涉及“家庭风格对于育儿的影响”。特别是族人聚居的家庭,上到爷爷奶奶等长辈,下到某个热心的兄弟姐妹,都可能会对夫妻提出育儿建议,用他们的风格来影响孩子的成长。因此,就算夫妻生孩子之前考了证,但其他家人没考,最终结果还是一样的。他们认为,考证对于这类家庭的意义不大。

D选项(意外怀孕怎么办?考不过难道就不让生?)涉及的范围也比较小,但却尖锐地指出了生育的不确定性以及培训考试操作的难度。如果一定要强制考证,那么,什么时候开始接受培训,对他们的素质和能力要考察到什么程度,如何处理意外情况,怎样才能避免流于形式……这些问题都可能会让考证过程变得异常艰辛。同时,也很容易让那些不得不历经艰辛的人产生怀疑:我们付出这样大的代价,就一定能把孩子教好吗?

以上就是“做父母前,要考‘家庭教育合格证吗?”的调查结果。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调查全部完结后,相关部门对朱孝琼代表的建议也作出了及时回应,称:根据《重庆市生育服务证管理办法》《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婚姻登记条例和婚姻登记工作暂行规范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法律法规及文件精神,均未提及家庭教育合格证,故不能作为办理结婚证、生育证的前置条件。也就是说,因为于法无据,这个建议就不能采纳了。

尽管如此,网友一边倒认为“有必要考证”的观点依然引发了众多思考。它代表了一种对于家庭教育质量的强烈关注。

也许,这些关注目前不适合通过强制“考证”来回应。但无论如何,坚持优生优育,继续提高国民素质,依然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而如何实现目标,可以采取哪些方法,也依然是值得我们继续讨论和摸索的方向。

比如最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就对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责任和义务做出了明确要求。也就是说,即便做父母前没有被要求必须考证,成为父母后也必须不断学习和进步,才能够依法带娃,真正成长为能够助力孩子健康成长的合格父母。

猜你喜欢合格证育儿生育生育路上的苦与乐时代邮刊·上半月(2022年3期)2022-03-23“食用农产品合格证”改名为“承诺达标合格证”农产品市场周刊(2021年22期)2021-06-06俄罗斯MC-21-300客机获得型号合格证大飞机(2021年12期)2021-01-14近三年,中国女性生育年龄推迟一岁大众医学(2019年3期)2019-03-29生育保险费由谁缴纳妇女(2018年3期)2018-03-22农业部开展食用农产品合格证管理试点工作吉林农业·下半月(2016年8期)2016-12-14生育登记流程明确中老年健康(2016年7期)2016-07-29食用农产品合格证管理试点展开农家顾问(2016年9期)2016-05-14育儿神器为了孩子(孕0~3岁)(2014年3期)2014-03-22育儿Q&Acookieworld(2010年9期)2010-10-26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2021年12期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的其它文章2021家事“七最”抱团养老如何相伴到老千里骑行去吃苦,智慧爸爸带女儿走出青春迷茫孩子说脏话,父母怎么破?袁荃:做妈妈比做科学家还难宝藏女孩张雨霏:坚持是运动员的另一个名字

父母需要“持证上岗”吗:谁还不是第一次做父母,请先合格!

0分享至

5月26日,“建议父母持合格父母证上岗”的话题冲上微博热搜,迅速引发热议。

有委员提议,应该在社区举办家长课堂,建立“家长教育指导工作室”,面向适龄儿童家长,聘请第三方或者有教育经验的志愿者作为老师。针对准备入小学的家长开展相关课程教育,颁发“合格父母”上岗证随学生档案入学。

有网友表示支持,认为现在“熊父母”很多,第一次带孩子会走很多弯路,需要了解一些正确的育儿观念,“就算实现的可能性很小,但有这种意识真的很欣慰”。

有些网友想起一些父母虐待孩子的新闻事件,感慨“有些人不配当父母”。当然,也有网友表示质疑,认为“想法很好,执行困难”,“这个建议很不错,但是落实很难”。

当父母到底要不要考试不重要,关键要懂得如何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学会自我成长。

你支持“父母持合格证上岗”吗?

1

没有经历千锤百炼,

怎么成为合格父母

其实,有关父母需要“持证上岗”的建议并非忽然出现。“原生家庭如何影响了你”的话题讨论就时常冲上热搜,引起网民对自己家庭的抱怨和审视。进而,总会有人以半调侃的方式建议父母需“持证上岗”。

日本小说家伊坂幸太郎说: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在做任何事都需要培训、学习、持证上岗的时代,父母,是唯一无需经过审核,直接“裸考”上阵的职业。

所以在这个岗位上,不少父母的表现,比在真正的职场上还要手忙脚乱参差不齐,内心也感到更加无力、焦虑、压力山大。

因为一个项目没有成功、一个产品没有做好,或许尚有机会重新来过,但一个孩子如果没能教育好,人生是没有撤回键的。

所以如果说世界上有什么是需要百般培训、千般练习、万般熟练才能上岗的职业,父母——就是那个岗位。

而在教育孩子的过程里,心理学,几乎是父母都应该了解的一门基础学科。

因为懂心理学的父母,就能更懂如何跟孩子相处,如何塑造孩子健康、乐观、积极的心态,调动他们的学习动力,培养他们的情商、逆商。这些来自人内心深处的良好基因,能够影响一个人一辈子。

而这样一门日常生活与家庭教育都应用范围极广的学科,却在中国发展不够到位,所以对很多家长都来说,它都是极其陌生的。不仅不会应用,甚至连对心理学的认知也存在基本偏差。

比如很多家长就觉得,涉及到心理学,那一定是孩子真出了问题,才要去接触和了解。殊不知,心理学涉及到家庭教育中的方方面面,甚至体现在一句话、一个动作上。它能指导父母从小时候、小事情开始,让孩子成为更好的人。

《小欢喜》剧照

2

疫情“宅家”亲子摩擦升级

家长感觉焦虑

今年年初疫情形势严峻的那段时间,帮姐也曾频繁被一位闺蜜深夜“骚扰”,甚至有时候是“哭诉”。原来,因为受疫情影响孩子居家学习,她自己也居家办公,跟孩子相处时间一下子变多,为吃饭、学习、娱乐等等各种事发生摩擦,孩子经常生气不吃饭、不写作业。

她又生气又焦虑,经常深夜打电话说你从事教育工作,你得给我出主意,你告诉我去哪了解家教知识,这事是不是得让老师帮着管管。

而这些事在疫情期间,并非个案。一些父母与孩子长期在家共处,一时手忙脚乱,平和相处尚成问题,更谈不上进行良好教育,这种现象是家庭教育能力弱化在疫情特殊时期的集中反应。

其实,很多时候,家庭教育出现问题,不全是家长的原因。家庭教育就像是一场马拉松,在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父母都会遇上不少“小怪兽”,想要给孩子相对完美的家庭教育,其实还需要很多外界的合力,更需要法律的规范。

给家庭教育立法,近年来一直都是这几年的热点。

家庭教育立法跟每一个家庭都息息相关,如何为人父母、在家里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或许不久以后将白纸黑字写在法条里。

电视剧《都挺好》剧照

3

教育不能只靠老师!

家长和老师最重要是合作

曾几何时,有的家长觉得孩子送去学校就是老师的事,自己可以做“甩手掌柜”,经常留下一句“老师,孩子就靠你了”,自己飘然而去,隐身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孩子有问题就来追问老师。

疫情期间,孩子居家上“网课”,家长不得不承担起老师的部分职责,一段时间过后,大呼辛苦,也体会到老师的不容易。

家庭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中最为基础和最有影响力的教育,家长帮助孩子系的是人生的第一粒“纽扣”,可以说责任重大。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都非常重要,家长和老师是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两个角色。

在家里,你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每一个人应该是自己孩子的老师,每一个人要成为自己孩子的榜样。你怎样,孩子怎样,未来就会怎样。

乐观豁达会传承,坚忍不拔会传承,幽默风趣会传承。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应该是,用自己的行动去体现什么是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很多时候,教育就发生在家里。让孩子和你一起铺床、洗衣,体会生活的琐碎,让孩子们和你一起分享、感动、悲悯,感受世事的变幻。

你的思维,可能就是孩子未来的思维;你的胸怀,可能就是孩子未来的胸怀。

家长和老师要互为支撑、相互配合,有一个经典例子,把老师、家长、孩子比喻成三角形的三个角,按照三角形最稳定的原理来解释,最好的关系就是家长支持老师、老师支持孩子。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与之相互促进,互为补充。

各位家长,家庭教育立法很重要,为人父母自发的责任感、最原始的爱同样重要,请相信,在一个有爱的家庭里,孩子不会太差。

《小别离》(2016)剧照

4

父母成长,

不能只靠考证

以培训和考试的形式来保证做父母的质量无疑是“考证大国”的思维惯性。职业资格证的存在,的确确保了一个专业领域的规范化和专业化,也保障了该专业从业者的质量。

但是,随着职业资格证的种类越来越多,交叉重复现象严重,许多职业资格证的含金量较低,反而增加了负担。近年来,中国已经取消了许多行业的职业资格证。

况且,父母和教师、律师、医生等具有高度专业化的职业非常不同,做父母是每个人的权利。若做父母真的需要“持证上岗”,该如何兼顾准父母们城乡、职业和教育程度的巨大差异?

这个话题的热度居高不下,从中无疑可看到当下年轻人对父母的期待和现实的落差,以及到底该如何教育孩子的迷茫。

《狗十三》剧照

没有父母可以避免在儿童训练中犯错。当被告知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你有如此多的行为是完全错误甚至有害的,你或许会质疑你的做法是否明智。以下原因有助于纾解你对于自己不足之处的担忧。

首先,人无完人。唯有首先接纳自己的缺点,与自己和解,然后问问自己要从这里去向何处,如此我们才能取得进步。

其次,指出父母的错误之处,不应被看作批评,这仅仅是有用的信息而已。采取正确做法的最佳方式在于避免不正确的做法。指出并明确一个错误,这要容易得多,因为错误总是比较具体。

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父母,教育方式陪伴方式都有不一样,那么你心中合格的父母是怎样的呢?

据我们粉丝反映,关注【那群妈妈】的妈妈更加年轻漂亮了、孩子更乖了、老公更爱她了……关注【那群妈妈】的爸爸更加帅气成熟了、孩子更上进了、老婆更体贴了……快来关注我们一起共同成长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Thecontentabove(includingthepicturesandvideosifany)isuploadedandpostedbyauserofNetEaseHao,whichisasocialmediaplatformandonlyprovidesinformationstorageservices.

/阅读下一篇/返回网易首页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深观察|规范网红,就一定要“持证上岗”吗

日前,浙江省政协委员、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徐宁,向浙江省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提交了《关于网红职业素质培训及持证上岗的提议》,建议浙江省范围内的网红需接受职业素质培训并在通过相应考试后持证上岗。

这样的建议初听起来,让人意外。在很多人看来,网红之所以“红”,是有很多偶然因素的,谁也不能事先预设。但其实,早在2016年,相关部门就要求未持有视听证的机构和个人既不能开展个人秀场直播,也不能办新闻、综艺等各类视听节目,不得开办视听节目直播频道。通俗地说,就是需要持证上岗。

所以,此次委员的建议,只是一种重申,出发点是可以理解的。近年来,伴随着“网红经济”的崛起,资本蜂拥进驻,行业泥沙俱下的现象较为突出,一些低俗、违背公序良俗的直播行为时有出现。理论上,通过职业素质培训来提升对各类直播网红的规范,并实施职业准入,有利于淘汰一些打擦边球的操作乱象。

但是,在实操层面,由谁来培训、怎么培训,乃至如何定义网红,仍存在种种问题。网红原就是一种互联网草根本文化的产物,相较于一般的电视直播等媒体介质,它提供了更多元化、个性化的视听服务,所以才迅速发展为一种新的业态。适度的行业规范,包括目前网上已出现的网红培训师,的确能够从形象包装、推广、销售等方面,给予网红一些现实指导,但强制性地批量生产,考证才能入行,是否会带来伤及行业活力等问题,不能忽视。

有信息显示,一些网红培训班一般课程设定在一个月内,仅是课程费用就高达2万。网红自愿报班无可厚非,但如果强制要求网红必须经历培训、考试拿证才可上岗,估计有相当一部分“从业者”就会被挤出去,挫伤行业发展积极性。

另外,网红培训机构的资质如何确定,也是个问题。它是否会变成另一桩“生意”,不可不察。再如网红的定义,如果一个人因为某个公共事件而意外走红,然后利用自己的流量优势变现,是否也要先拿证?这里面具有较大的复杂性,边界的厘清不容易。

网红经济已成为一种新业态。它是一种自发式经济,需要一个相对自由、宽松的发展环境。过多前置性的行业准入,与其行业的自发规律有不小反差。

当然,经历前期的野蛮发展,网红行业终将逐步走向规范,这是内在规律使然。一方面,资本会更冷静,另一方面,市场上的培训班、培训师,也会产生“规训”作用。置于监管角度,不必太担心网红经济因为不具有资质就可能“乱”下去。只要执行好既有的法律和行业规定,对低俗内容予以常态化打击,亮明行业底线,是完全可以通过事后监管这道安全阀来规范行业发展的。

另外,清理职业资格已是大趋势。李克强总理说过,“现在新职业、新业态这么多,政府一定不能上来就管死,更不能再延用老办法,一个一个发资格证”“该监管的必须监管到位,但该取消的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一定要坚决取消。在这方面,政府必须管住那只‘闲不住的手’!”

所以,发展、规范网红经济,监管部门也得跳出“发资格证”的传统思路。新的经济业态、新的职业形式,只会越来越多,靠职业资格认证的方式来规范管理,不是万能钥匙。

相关文章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