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幼教>正文

未来10年农产品发展趋势和前景如何《中国农业展望报告》发布 未来十年幼师的前景与发展

2023-07-17 01:27:29 互联网 未知 幼教

未来10年农产品发展趋势和前景如何《中国农业展望报告》发布 未来十年幼师的前景与发展

未来10年农产品发展趋势和前景如何《中国农业展望报告》发布

大豆进口,未来增速放缓

我国是粮食进口大国,2020年,我国粮食进口总量接近1.43亿吨,其中大豆是最大宗的进口种类,进口量超过1亿吨。

《报告》显示,未来10年,我国大豆生产基本稳定,消费和进口增速或将放缓。在大豆振兴计划等政策支持下,大豆播种面积将稳定在1.4亿亩左右。

2020年,我国大豆种植面积为1.48亿亩,产量达到1961万吨,为历年最高。在未来,随着育种等技术的更新,大豆单产将稳步提高,总产量以0.7%的年均速度增长,2030年达到2087万吨。

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肉蛋奶和豆制品消费需求持续增长,对饲用、食品用大豆的需求也在提升,《报告》显示,养殖业和饲料工业保持对大豆的旺盛需求,预计2030年大豆消费量达到1.27亿吨,年均增速0.9%。饲料用大豆保持以进口为主的格局,2030年进口量预计达1.1亿吨,年均增速1.0%,明显低于过去10年中7.4%的年均增速。

猪肉价格,或在年中恢复正常

最长的“猪周期”仍未完全结束,2021年两会上,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消息显示,非洲猪瘟已经得到有效控制。事实上,市场上的猪肉供应,确实在逐渐恢复正常,且价格也有所回落。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到2020年底,我国生猪供应恢复到2017年的92%,超过预期12%。在2021年,随着产能的进一步释放,恢复速度将进一步加快,供应量或可在年中恢复到正常年份的水平。

未来10年,猪肉供应或将经历控制疫情、恢复产能到产量回落的过程。《报告》显示,未来10年的前期,生猪产业主要任务仍是有效应对非洲猪瘟疫情、提升生猪产能。预计2021年生猪出栏量和猪肉产量分别达到6.13亿头和4927万吨,未来10年的中后期,猪肉产量增速将明显回落,2030年,生猪供应预计为7.13亿头、5998万吨。

在消费方面,到2030年,猪肉人均占有量将达到42.13千克,总体消费量将达到6098万吨。

玉米缺口,产需差距将逐渐缩小

2020年,玉米价格攀上高位,农业农村部20日发布的消息显示,当前,东北玉米收购价维持在每斤1.35元-1.4元,华北地区价格则维持在每斤1.45元-1.5元。

《报告》显示,未来玉米产需缺口将逐步缩小,国内玉米供求关系由趋紧逐步向基本平衡格局转变。10年中,玉米播种面积预计将增加3854万亩左右。

同时,单产水平随着农田基础设施持续改善、种业创新及技术推广应用等逐渐增长,预计年均增长1.8%。2030年,全国玉米产量预计达到3.32亿吨,年均增长2.4%。

在消费方面,生猪产能的恢复、畜牧业的增长,对玉米供给的要求更高。《报告》预测,2030年,全国玉米总消费量将达到3.32亿吨,年均增长1.4%。进口短期增加并将突破配额数量,之后将有所回落,预计2030年,进口量为650万吨左右。

蔬菜水果,消费增长未来更快

蔬菜水果关系着居民的膳食健康,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蔬菜产量约7.22亿吨,同比增0.2%,商品产量5.50亿吨,基本可满足城乡居民健康膳食需求。水果总产量估计达到2.79亿吨,消费量继续增加,估计达到2.70亿吨。

《报告》显示,未来10年,蔬菜生产增速放缓,价格波动呈上涨态势。预计2021年生产量达7.38亿吨,2025年和2030年将分别达到7.67亿吨和7.98亿吨。其中,绿色生产新技术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将成为推动蔬菜产量增长的重要动力。

未来10年,蔬菜生产增速放缓

在消费和出口方面,2021年、2025年和2030年,蔬菜消费将分别达到5.43亿吨、5.73亿吨和6.02亿吨,蔬菜出口将分别达到1281万吨、1301万吨和1392万吨。

我国是世界主要的水果生产和消费国,尤其是柑橘、苹果和梨等大宗水果品种的产量居世界首位。《报告》预测,未来10年,水果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加快,生产布局不断向优势区调整,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产品质量不断提升。预计2030年水果总产量将达到3.47亿吨,产量增速平均为2.5%,较过去10年33%有所回落。

随着人口增加、城镇化进程加快、居民收入提高及现代流通体系发展、水果销售渠道多样化,水果消费将持续增长,直接消费量年均增2.8%,加工消费量年均增长3.3%,国内总消费量年均增长3.0%。水果消费增速高于产量增速,再加上人工成本的上涨,水果价格将有所上升,但水果总体呈供大于求的态势,这在一定程度限制了价格上涨动力。未来10年,水果产业将朝着标准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的方向高质量发展。

未来10年,数量和质量同步增长

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也是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的关键之年。《报告》预计,此后10年中,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将取得重要进展,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应保障更加有力,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明显优化,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显著提升。

于康震也表示,保供应是农村工作永恒的主题,在“十四五”期间,既要保障粮食生产总量稳中有升,也要提升农业质量效益,提高农产品效益。

数量和质量协同发展,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要求。《报告》预计,未来10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粮、油、棉、糖、肉、奶等重要农产品供给明显增加,绿色、健康、安全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建设取得明显进展。随着“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深入实施,耕地数量保护和质量提升得以进一步强化,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7亿亩以上,建成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将达到10亿亩左右;种业翻身仗将取得重大突破,主要粮食作物单产水平提高明显,单产增长成为产量增加的主要因素。

在新的发展时代,中国参与和管理全球农产品市场的能力也将进一步增强,《报告》预计,我国全球农产品供应链的管理能力将会显著增强,双循环格局下的农产品贸易更加活跃,贸易伙伴更趋多元。

未来10年,棉花单产总体稳定品质稳步提升

《报告》还预测,未来10年,我国棉花单产总体稳定,品质继续提升。

《报告》分析:受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影响,世界经济和全球贸易遭受严重冲击,纺织行业需求走弱,全年棉花消费需求下滑明显。2020年中国植棉面积下降,产量591万吨。预计今年新疆植棉面积是调增1.5%左右的趋势。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原瑞玲表示:2021年,我们的棉花是一个稳中略降的趋势,其中新疆是保持一个增长的趋势,因为一个是2020年棉花的价格比较高,植棉的效益比较好,另外我们现在新疆的目标价格政策是比较稳定的,稳定了植棉农户的预期,这些因素导致新的2021年度,新疆的棉花预计是一个增长的趋势。内地是因为机械化推广程度比较难,然后另外劳动力成本比较高,所以还是继续保持一个下降的趋势。

《报告》预测,未来10年,受比较效益下降、生产成本提高等因素影响,中国棉花面积和产量均呈下降趋势。棉花单产总体稳定,品质继续提升。中长期内,受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和环保政策收紧、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宏观条件制约,棉花消费量将呈下降趋势。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未来十年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前瞻 – McKinsey Greater China

左坤

过去30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城镇化的发展,中国快速成为全球最大的基建市场。在规模增长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融资单一,即基础设施建设主要由政府主导,导致政府债务快速增长,难以长期持续;二是品质不高,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和运行效率不高;三是产能过剩,即中国基建队伍的产能面临过剩压力,未来将面临类似发达经济体国内建筑市场逐步萎缩的问题。

一、引入私营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

长期以来,中国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普遍依靠政府负债和土地出让收入。随着土地出让收入增幅下降,地方偿债压力不断加大,形成债务风险隐患。为此,中央政府提出,2014年要把控制和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在新的形势下,基础设施建设模式必须从政府主导转向市场主导。中央政府提出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即鼓励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股权投资、公私合营等方式,积极参与基础设施投资运营。中国财政部也在研究推动PPP模式(Public-PrivatePartnership),调动私营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发展,即政府部门与私营部门基于某个公共项目结成伙伴关系,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风险和收益,最大限度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双赢。引入私营股本实现项目共建合营,既可以缓解政府债务,解决资金问题,也可以提高运营效率和收益。

二、努力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品质

近日,中国政府发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新型城镇化建设将迎来新的浪潮,并释放出巨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与此同时,城镇化建设品质不高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城市基础设施的总量不足、标准不高、运行管理粗放,难以满足城市运行的功能需要。

为此,中央政府提出重点加强城市道路交通(地铁、轻轨、大容量公交等)、城市管网(供水、污水、雨水、燃气、供热、通信、电网、排水防涝、防洪以及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试点等)、污水和垃圾处理、生态园林等四个方面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国家主席习近平最近考察首都北京时提出,要提升城市建设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质量,形成适度超前、相互衔接、满足未来需求的功能体系。这对今后城镇化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品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意味着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中国建造”走出去

中国的城镇化和基础设施建设已经从高速增长期过渡到稳定发展期,即便实施新型城镇化等扩大内需的措施,国内基建市场的规模也难以再大规模扩张。预计十年之内,国内已难有大规模的高速公路、高铁、港口、机场等新增建设需求,届时建筑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将逐渐显现。

与此同时,在全球范围内看,中国建造的比较成本优势仍然比较明显,所以开拓海外基建需求,将是一个重要方向。当前,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起步或加速阶段,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很大;欧美等发达经济体也在大规模改造和更新基础设施,这些都将为中国基建企业海外发展提供机会。中国政府也在积极推动中国基建“走出去”。例如,李克强总理出访东南亚、中东欧时,向这些国家推荐高铁等中国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业。又如,中央政府提出要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建设,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这两大战略构想将为中国基建“走出去”、加强国际合作提供重大战略机遇。

左坤是国开金融有限责任公司副总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