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幼儿园>正文

游戏在幼儿园教学中的重要性 幼儿园教具在教学中的作用有哪些

2023-07-24 08:53:52 互联网 未知 幼儿园

游戏在幼儿园教学中的重要性 幼儿园教具在教学中的作用有哪些

游戏在幼儿园教学中的重要性

2、游戏的自主性

幼儿园课程本身具有很强的游戏性。游戏为教师和幼儿的自主选择提供了空间,在游戏中,幼儿尽情发挥想象,让思维在想象与现实间自由驰骋。

3、游戏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

幼儿在参与各种活动时,非常关注游戏的过程,他们不注意结果会怎样,只要大家在一起玩得开心就好。

二、游戏在幼儿身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儿童游戏的生活理论明确阐述了“游戏是儿童的生活,儿童的生活就是游戏”。这使我们更高层次地意识到游戏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价值。

1、游戏能促进幼儿身体的健康成长。

幼儿时期是孩子生长的关键时期,而游戏是非常自由的,是随时随地都可以组织进行的,如在音乐教学中插入音乐游戏,区域活动中的自主游戏,户外活动中的体育游戏等,这些游戏的内容贴近幼儿的实际年龄,难易程度教师可以因人而异,适度调整,调动了全体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比较适合幼儿生理、心理等各方面的需要。

2、游戏提高了幼儿的认知能力。

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幼儿与同伴借助游戏材料及教师所创设的环境、自由进行各种模仿、共同操作、探究,很大程度地满足了孩子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在区域活动中,我为玩“娃娃家”的小朋友准备了五颜六色的手工纸,刚开始,我发现幼儿只会把各种颜色撕成条或片堆放在一块儿,后来我参与其中,用红色的手工纸做了一道“凉拌胡萝卜丝”,这下孩子们可得了劲,纷纷大展厨艺,做了很多道菜,还有回族的特色面食,如麻花、馓子等,我清楚地记得,我班的马夏天小朋友用绿色的手工纸做了一道“拍黄瓜”,他在周围用红色的手工纸撕了一些“红椒丝”,上面用白纸屑浇了一层“蒜泥”,在本次活动中,幼儿认识了各种颜色,学会了审美,更明确了现实生活中各种颜色的合理搭配。

3、游戏增强了幼儿的集体意识。

在诸多游戏情节中,幼儿要多与同伴交流、协作,共同制订一些游戏规则,还是拿“娃娃家”来说吧,幼儿要分配角色,谁当爸爸,谁做妈妈,谁来做小宝宝,另外,再设计一些其他角色,如客人等,在游戏过程中,幼儿比较关注弱小群体,让他们当小宝宝,得到“大人们”的关爱与照顾,好“吃”的,好玩的都让给年龄小的幼儿,还懂得了怎样有礼貌地去接待来客,简直玩得不易乐乎,在游戏活动中,幼儿学会了谦让,学会了与同伴友好相处,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去关爱、帮助别人,集体意识在幼儿的无意识中得到了体现。

4、游戏活动促进了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各种角色游戏的开展,既满足了幼儿的心理需要,更促进了幼儿社会化的发展。如在音乐活动《理发店》中,幼儿不只学会了歌唱,教师还投放了各种理发道具,如剪刀、推子、吹风机、毛巾、夹子、工作服等,幼儿模仿理发店的员工们如何洗、剪、推、吹等一系列动作,幼儿在享受店员热情的服务后,不但要说谢谢,还要付钱,尊重别人的劳动,体验劳动的快乐。

另外,幼儿在参加游戏的过程中,能发泄不良情绪,消除紧张、胆怯等心态,全身心地投入到游戏活动中。

三、教师在游戏活动中如何进行积极、有效的指导。

游戏是幼儿的自主活动,很多时候,我们会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带领幼儿到一定场所开始游戏活动,这时孩子们会三个一群、两个一伙共同商量玩什么游戏,有的说玩这个,有的说玩那个,意见统一了就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游戏中,意见不统一时,幼儿会无目的地分别去寻求新的伙伴,由此可见,游戏是出自幼儿内心的兴趣和愿望,当然,并不是说所有的游戏都要让幼儿去自主选择、自主发挥,有时,教师的指导作用也非常重要,我们在尊重了幼儿意愿的前提下对幼儿的游戏进行有效的组织和指导。

首先,教师要精心地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游戏环境,调动幼儿参加游戏活动的积极性。

教师在游戏活动前准备丰富多彩的、有利于开展游戏的各种材料,例如:在区域活动中的“医院”里,我们为幼儿提供了听诊器、白大褂、护士帽等,幼儿相互商量,分配好角色,假设了情境,上演了一幂白衣天使拯救人民群众的生活剧,另外,还摆放各颜色手工纸、蜡烛、香、火柴等,孩子会不由自主地进行自制香烫画的游戏……

所以,教师要尽可能为幼儿创造一个能引发他们游戏的环境,同时不要太花哨,以免让幼儿无从下手,还要不定期的更换活动材料,由简向难适度推进,不要让幼儿的思维停止不前。

其次,教师要留给幼儿足够的时间尽情地玩游戏。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有时会在孩子玩了一半时,让他们收拾材料,停止游戏,看到他们一脸的不情愿,我还真不忍心去打扰他们。

组织一段游戏对于幼儿来说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能把自己感兴趣的事用游戏表现出来,其实是孩子们能力的一种释放,我们应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在游戏中体会成就感。

第三,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游戏的难易程度,教师让幼儿明确游戏的规则与方法,保证游戏的顺利进行。

对于一些新的游戏,如果幼儿不知道怎样去玩,势必会打消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因此,游戏前,教师要用简短、明了的语言、形象的肢体动作进行示范,让幼儿明白游戏的名称及玩法,让幼儿之间、师幼之间互相学习、掌握游戏规则,学会玩游戏,对年龄小的幼儿更要细心指导,使每个幼儿都有参与游戏的机会。

实践证明,游戏是一种有益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自由活动,对于幼儿主体性的发展和培养,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教师应把游戏作为幼儿园的基本教育活动,在教学活动中不断探索、不断反思,将游戏融入到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领域中,从而更好地促进幼儿健康、快乐、全面的发展。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增强现实(AR)在教学中的应用案例评述

Milgram,Takemura,UtsumiandKishino[2]定义了真实环境和虚拟环境的连接关系,如图1所示。从字面上理解,在真实环境上叠加虚拟的对象,就好像把现实环境要展示的内容“增强”了,所以就叫“增强现实”,反之即是“增强虚拟”。

(一)国际研究

在教育领域里最早运用增强现实技术的案例是Billinghurst制作的MagicBook[3]。它根据书本内容制作成3D场景和动画,并且利用一个特殊的眼镜就能让儿童看到虚实结合的场景,如图2所示。这幅图也生动地展示了图1中的从完全真实环境到完全虚拟场景的连接关系。

KaufmannandSchmalstieg[4]通过增强现实显示系统将简单的几何体在现实场景中呈现。几何体具有布尔运算的功能,可以将几何体的变化以及在空间中相交、相切的关系直观展示出来。学生在这种虚实融合的学习环境中更容易理解复杂的空间概念,也方便建立师生和生生之间的教学互动。

DünserandHornecker[5]将3D角色、声音及互动道具加入到寓言故事中来观察5-7岁的儿童如何进行互动与合作学习。利用附有标签的互动道具,儿童在阅读故事的同时完成与故事内容相关的小任务。该研究发现儿童认为增强现实环境非常有趣,他们沉浸在其中并愿意尝试着完成任务。在此基础上,他们进一步设计了为7岁孩子提供的基于增强现实的故事书[6],研究儿童在现实世界中所具有的知识和技能是如何影响他们在这种新环境下的交互行为的。结果表明这种更接近物理交互的方式能够带来更多样化的交互行为,如孩子们通过移动或反转标记能够导致增强现实场景中相应物体的类似动作,这大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兴趣。

Vienna理工大学研究人员展示了AR技术在力学教学中的应用[7],如图3所示。它利用一个为电脑游戏所开发的物理引擎来实时模拟力学领域的物理实验,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在一个三维虚拟世界中创建自己的试验并加以研究。在实验之前、实验过程中和实验结束后,该系统均提供了多样化的工具,用以分析目标物体的受力、质量、运动路径等物理量。但该系统需要较昂贵的头盔、立体眼镜等设备。

Martín-Gutiérrez,LuísSaorín,Contero,Alcañiz,Pérez-LópezandOrtega[8]展示了一项帮助工科学生提高空间能力的增强现实应用。如图4所示,他们设计了一本可以呈现3D模型的书籍AR-Dehaes来帮助学生完成虚拟化的任务,试图在一个短期的补习课程内提高他们的空间技能。一个由24名大学新生参与的验证性实验证实了该训练在提高学生空间能力上具有可测量的积极效果。

在日本3.11地震后,Chang,WuandHsu[9]设计了实验来研究福岛第一核电站工厂附近的核辐射污染环境下学生的学习行为。该实验通过移动设备上的增强现实技术模拟核辐射下的环境,以此增强学习者的临场感和即时性来支持学生学习。例如,假设校园离核电站有12公里远,且在前一天发生了氢气爆炸,选取的九年级学生使用Android平板电脑来收集校园周边的模拟核辐射值。研究发现学生通过AR活动的感知行为与核环境状态的改变存在显著性相关,这提供证据表明AR环境可能影响学习者对现实世界突发事件的情感态度。

Lin等人的研究发现,在学习弹性碰撞和动量知识方面,使用AR比使用传统的2D教学软件在学习效果方面有显著的提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AR软件在教学过程中对碰撞过程和规律的具体和形象的展示[10]。

教育领域著名组织TheNewMediaConsortium(NMC)近几年发布的地平线报告中将增强现实技术列为未来几年最具潜力的六个技术之一,如表1所示。从“简单增强现实技术”到“增强现实技术”的字眼变化可以看出这门技术正在迅速走向成熟应用。

(二)国内研究

国内对增强现实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的关注与日俱增。苏俊钦的“扩增实境(增强现实在台湾被称为扩增实境)应用于中文注音符号学习之研究”将增强现实应用于儿童学习注音符号。他们设计了一套中文注音符号学习教材,通过摄像头识别每个注音符号,在摄像头捕获画面上叠加呈现对应的虚拟动物图像,并以动画的形式告知儿童选取相应的标记以得到正确反馈。该研究旨在探究儿童是否能够在教育游戏中利用媒体辅助来获得有效的学习。结果表明这种与虚拟图像的简单交互可以有效增强儿童的兴趣,加深儿童对中文注音的印象[11]。

蔡苏、宋倩和唐瑶[12]提出增强现实学习环境的架构,并基于此实现了一个增强现实概念演示书——未来之书。选取了中学物理中的单摆、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等实验进行虚实结合的展示,如图5所示。学习者只需通过简单的设备即能直观感受到平面书籍中所描述的实验场景,增强了学习者的兴趣。未来之书参展2010年第十七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获得好评。

CaiandSong[13]构建了一个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一对多学习系统,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视频交互系统将实时增强的视频教学信息传输给学生。该系统降低了增强现实技术的复杂性,支持多种终端设备,只需安装普通摄像头并连入网络即可运行,为学习者的知识构建提供了有效支持。

Cai,Wang,GaoandYu[14]设计了本地和网络在线两种形式进行仿真教学的平台。在增强现实学习环境中,由于用户抛弃了鼠标、键盘而使用自然交互方式,因此与真实的环境中操作真实物理器具的感受一致。进一步来说,这种虚实融合的环境使得因一些成本、安全受限制,或者现实中根本无法实现的场景叠加到真实环境中,让学习者体验到了一种新颖、有趣而又不产生操作隔膜感的学习方式。

Cai,ChiangandWang[15]利用AR技术实现了一个凸透镜成像实验。研究发现虽然使用AR与否对学生的影响不显著,但参与实验的教师反映使用AR对成绩较低的学生影响更大。

Cai,WangandChiang[16]设计了若干个初中化学物质结构的虚实融合操作实验,学生可以采用自然交互方式对虚拟出来的微观世界中的分子、原子进行操作、组合、创作。实验表明这种交互方式能极大地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对物质微观结构的理解。

He,Ren,Zhu,CaiandChen[17]设计了一个移动设备上的应用“快乐记单词”。通过手机或者平板上的摄像头扫描单词,屏幕呈现出相应的三维模型并发出语音。结果表明这种方式能更好地提高儿童对学习英语单词拼写和朗读的兴趣,并能提升学习效果。

Wang,Ouyang,Zhang,ZuandCai[18]设计并实现了地理导航与文化导览一体化的服务系统,并通过实证研究探索了移动增强现实技术应用于校园导览的效果。

Zhu,Cai,MaandLiu[19]将手势识别设备LeapMotion与AR技术相结合设计开发了一系列基于手势的匹配游戏,试图提高自闭症儿童的精细动作和认知能力。通过采用单一被试法中的AB实验设计(A表示基线期,B表示干预期),研究者在北京市的一所培智学校开展了准实验研究。结果发现:基于手势的匹配游戏能在一定程度上吸引自闭症儿童的注意力,并能提高自闭症儿童的精细动作表现和空间感知能力。

郭俊峰[20]针对台湾台南市的赤崁楼古迹设计了“赤崁楼随境游戏活动”。该案例使用AR和地理定位技术将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融合,能使参与者在游戏中进行直观的探索,进而提升参与者主动探索的意愿与动机。

Cai,Chiang,Sun,LinandLee[21]还将AR技术与微软Kinect体感交互技术相结合。研究表明,基于AR的体感教学软件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磁场和磁感线等抽象的概念,有助于学生更高效地学习物理规律。同时,AR技术不仅在提高学习成绩上成效显著,在改善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亦有不错的效果。

Li,Shen,Wang,LiuandCai[22]实施了中学数学概率知识点中的经典抛硬币实验。硬币抛的次数越多,其正反面出现的概率就越逼近各占50%。使用AR技术既能迅速地记录大样本实验次数的统计结果,又能以真实“抛”硬币的方式获得玩游戏的临场感。研究结果表明,当使用AR工具应用于数学教学中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均有显著的提高。

一些研究者都声明新技术能创设出真实的科学学习环境,以便让学习者在其中进行探究性学习[23-25]。增强现实技术作为当前研究热点之一的虚拟现实技术的分支,确实能为学生创设出一个科学探究的环境[26][27]。那么AR对学生究竟有什么样的影响?AR是否以及如何影响学生的深层次认知?学生对使用AR辅助学习的态度如何?本研究团队通过近几年在增强现实技术教育应用领域的实证研究探讨了上述问题。

二、

国内增强现实教学案例评述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蔡苏团队从2009年开始研究增强现实教育应用。这里介绍的5个典型案例均挑选自该团队自主研发的在不同学科领域下基于增强现实学习环境的实证研究,具体包括数学领域的概率学习、物理领域的凸透镜成像实验、化学领域的微观世界互动学习、语言学习及基于地理定位的校园导览。期望通过国内典型案例的介绍与教育技术研究工作者共同探讨增强现实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应用。

(一)数学AR教学实例:概率学习

该研究的主要目标是探究在初中数学的概率章节中,增强现实对学生学习体验和学习成果的影响。

1.实验对象

该研究选取南京市某中学59名初中一年级学生为实验对象。其中实验组31人,对照组28人。实验回收问卷59份,根据作答完整性,最终获得实验组有效问卷25份,对照组有效问卷25份。

2.研究设计

实验工具为研究者开发的基于AR的Android平台上的应用程序——抛硬币。在游戏开始前,学生可以设定两个参数:间隔时间与识别时间。其中,间隔时间是指摄像头两次识别硬币之间的最短间隔时间,识别时间为摄像头成功识别一次硬币的最短停留时间。游戏启动后,移动设备的摄像头能够捕捉并识别画面中硬币的正、反面状态,并在屏幕中显示相应的3D模型以提示用户该硬币已被成功识别。一旦识别成功,系统会为硬币的当前状态自动计数,同时更新已识别的正、反面次数和频率。如图6所示,系统左上角记录硬币的正、反面次数,右下角折线图可实时更新正面频率。将实验对象分为2人一组,分别负责硬币的抛掷和识别,如图7所示。当学生退出游戏后,此次游戏的历史数据将被保存在数据库中。

3.研究结果

实验通过对学生的前测和后测来评估研究工具对学生概率章节学习成果的影响。前测部分包括10道检验学生对概率先验知识了解情况的填空题,其中,4道题是概率与生活经验方面的问题,4道题是概率理论方面的问题,2道题是以上两者之间关系的问题。后测部分则包括5道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测试题,其中,1道题是概率与生活经验方面的问题,2道题是概率理论方面的问题,2道题是以上两者之间关系的问题。除此之外,后测部分还包括5道开放性问题,用以获取学生对AR学习工具的体验情况。

研究发现,在前测中,实验组对象在概率与生活经验问题的平均得分低于对照组,但在后测中,实验组对象在这一方面题目的平均得分却要优于对照组。同时,在联系生活经验与概率理论这一方面,实验组的表现也在某种程度上优于对照组。

尽管该研究并没有验证量化数据的统计性显著状况,但从质性的开放性题目中可以看出,当使用AR工具应用于数学教学中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均有显著的提高。

(二)物理AR教学实例:凸透镜成像

该案例旨在探究AR技术对于八年级学生物理学习效果以及深层次认知方面的影响。

1.实验对象

实验选取天津市某学校八年级两个班级的学生为实验对象。根据学生以往的物理成绩进行匹配分组,实验组的24名学生(女生16人,男生8人)使用基于AR的凸透镜成像软件来进行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学习,对照组的26名学生(女生14人,男生12人),沿用传统教学方式。

2.研究设计

案例依照准实验设计的调查问卷来收集凸透镜成像的学习效果和学生使用AR工具辅助学习的情感态度方面的相关数据。研究目标如下:(1)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物理学习效果;(2)探究学生使用AR工具后的情感态度。

实验中通过使用三个不同的标记卡片来模拟蜡烛、凸透镜和荧光屏。当摄像机捕获到凸透镜标记卡片时,凸透镜的3D模型与用于标记焦距和两倍焦距数据的平行数轴都将显示在屏幕上。将蜡烛标记卡片和屏幕标记卡片分别放置于凸透镜标记卡片的两边,屏幕将基于蜡烛和凸透镜之间的距离自动呈现相关的图像,如图8所示。如果调节蜡烛和凸透镜之间的距离,屏幕上的图像将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则实时变化。假设物距为u,像距为v,焦距为f。根据凸透镜成像的公式

,当uf时,光屏会呈现实像。

在教师指导学生如何使用AR工具后,实验组的学生借助AR工具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同时,对照组的学生通过传统教学方法来学习相同的规律。图9展示了学生进行凸透镜成像实验的过程。

3.研究结果

该研究显示,在后测部分两组之间似乎没有显著差异,但在实验组中使用AR对成绩较低的学生影响更大。在情感态度方面,大部分学生对使用AR工具来学习物理课程持积极态度。另外,根据学习态度问卷的结果,大部分学生认为AR工具可以吸引注意力并能激发其对于物理课程的学习动机。虽然没有足够的证据确定学生的概念理解是否可以得到提升,但AR工具为学生提供了更丰富的科学学习机会。此外,基于AR工具的实验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具体和可观察的物理规律的理解,还能通过积累实践经验来提升实验技能。

(三)化学AR教学实例:微观粒子交互式实验

该案例主要是对化学课程中基于增强现实的学习工具的补救性学习效果的研究。

1.实验对象

该案例选取了深圳市某中学八年级的29名学生为实验对象,其中男生16人,女生13人。

2.研究设计

在教学前采访了化学老师,她指出学生们对于课程的学习态度并不积极,他们没有完全理解学习资料的相关知识,并且认为这些知识是枯燥抽象的。她希望通过借助AR工具复习所学内容后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并能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因此,实验不设置对照组。前测的成绩将代表学生使用教科书后的学习成绩,后测成绩将代表学生使用基于AR探究的学习工具后的学习成绩。活动中使用的工具(包括软件,标记和活动表格)都没有提供测试中涵盖的确切知识点,这意味着考试答案必须是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探究所取得的成果。此外,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者认为,前测和后测分数之间的纵向差异将代表使用AR工具的学习效果。问卷主要调查学生对于AR学习工具的情感态度。

(1)实验设计

实验前,研究者在教室里的每台计算机上都安装了AR软件。实验设计包含如表2所示的4个部分。

(2)程序设计

该软件使用Java语言开发,使用了NyArToolkit,Java3D以及JMF(JavaMediaFramework)软件包。通过捕获标签的位置来呈现不同的结构层次以及原子的各种组合。如图10和下页图11展示了水和钻石两个实例的操作。

如图10-(a)所示,屏幕中放入了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当慢慢将这两个氢原子向氧原子靠近时,一个水分子便形成了,如图10-(b)所示。用户可以拿起水分子靠近摄像头来观察它的结构,若将标签向上抬高,即可看到屏幕出现一滴水滴,如图10-(c)和图10-(d)所示。

在第二个程序中,探究活动要求学生使用碳原子构造金刚石晶体。首先,使用碳原子和化学键搭建金刚石的正四面体单元,如图11(a)所示。此外,研究者将使用学生搭建的正四面体单元组建一个完整的金刚石结构,如图11(b)所示。学生可以从桌子上的另一个标签所呈现的物体得到提示,他们搭建的金刚石结构就是钻石的内部结构,这将化学和日常社会生活联系到了一起。

在学生完成探究活动后,研究者期望学生:(1)知道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解释水、石墨、金刚石和氯化钠的形成过程,了解不同元素的原子结构,并将物质宏观组成与微观构成的认识统一起来;(2)能够概括抽象概念,并掌握基本化学研究方法;(3)养成尊重客观事实,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3.研究结果

在实验过程中,研究者认真观察并记录了学生的表现情况。前两组完成整个活动的小组成员都是男生。起初,有两个女生没有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而是坐到一旁写作业,在老师的鼓励下,她们才加入到实验中来。在探究学习活动中,大多数学生看起来很兴奋和好奇,并表现出了强烈的学习动机。相对于参照纸质的活动表格,大多数学生更倾向于亲自与软件进行互动。实验后随机抽查了5名学生进行访谈交流。在访谈中,研究者请他们谈论自己对学习工具的感受。首先,学生表示AR工具可以较好地帮助记忆原子的结构。在传统课堂上,仅通过老师的简单指导,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度和记忆持久度较低。但基于AR的软件教学可调动学生积极性,促使其注意力更加集中。在直观地看到仿真模型并与其交互后,对所学知识的印象也更加深刻。其次,与传统Flash课件和其他3D建模软件相比,AR工具能提高学生对于实验探究的操作能力。相比于键盘鼠标与计算机的操作,直接通过自然交互对程序性知识的识记效果更好。同时,学生也对这个工具提出了一些建议,例如他们希望物质的模拟现象能更加逼真,可以加入一些卡通或者动画元素使软件更有趣。最后,当研究者询问这5名受访学生是否想要在未来学习中使用AR工具时,他们一致回答“想”。

(四)语言AR教学实例:学龄前儿童英语单词学习

该案例旨在研究参加基于移动增强现实学习活动的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情感态度。

1.实验对象

该案例选取了北京某幼儿园的两个班级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每班20人,年龄范围在4-6岁。分别将两个班设定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使用传统教学方法,即教师通过黑板和口头讲授,学生重复识记;实验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并通过助教的帮助,使用课题组开发软件进行学习。参与实验的学生在实验前均未使用过移动设备进行学习,也均未学习过这些单词。

2.研究设计

系统基于Java1.7,AndroidSDK和WikitudeSDK设计开发。应用的功能包括提取和识别单词,显示相应的图片和发音等。

如图12所示为AR应用软件的用户界面。欢迎界面包括“开始取词”“关于作者”“退出程序”三个按钮。点击“开始取词”即可进入“取词页面”;将手机摄像头对准单词卡片,即可显示对应的单词图片,点击图片会播放该单词的发音。学习者需要在获取单词后,将其与出现的图片连接,在点击单词后,听取发音并重复。如图13所示为实验组学生正在使用基于AR的移动应用程序学习单词。

3.研究结果

(1)学习成绩分析

为了探究基于移动增强现实学习活动对于学生学习是否有帮助,研究使用独立测试来收集两组前测和后测的数据。实验组的学生平均分数从最初的23.125提升到了73.125,在此次教学实验中有显著提高。前测中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数据t检验的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930),而在后测中两组均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显著性差异(p=0.00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