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幼教>正文

研究生导师应该具备怎样的指导能力 幼师应该具备的素质和条件500字作文怎么写

2023-07-27 17:10:00 互联网 未知 幼教

研究生导师应该具备怎样的指导能力 幼师应该具备的素质和条件500字作文怎么写

研究生导师应该具备怎样的指导能力

 摘要:本研究借助Nvivo.11,运用扎根理论从“导师指导”的经验资料中构建了包括以指导知识为核心的“知识水平”、以师德师风为表征的“专业态度”、以学术指导为要义并以“分享、沟通、协调”为利器的“指导内容与技能”和以反思性实践为基础的“专业发展”4个维度、8个能力要素、66种行为表现的研究生导师指导能力结构体系。此结构体系意味着:好的研究者未必是好的导师,要进一步推动导师指导能力结构体系建设;导师的指导能力是专业技能,需要通过专业化发展来提升;导师指导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导师个人要致力于形成别具一格的指导风格。

关键词:研究生导师,指导能力,扎根理论,结构体系,专业发展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治理现代化视域下我国学科评估制度有效性研究”(BIA200172)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导师指导直接影响研究生教育质量。已有研究表明,导师队伍专业水平、指导态度和方式是影响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1]但是,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中导师指导不到位、“放羊式指导”“压榨式指导”等现象普遍存在,极大地影响着研究生培养质量。2013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提升研究生导师的指导能力”,2018年《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再次提出要“不断提升研究生导师的指导能力”。由此可见,导师指导能力提升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生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导师应该具备何种指导能力则是其中前提性和基础性的问题,需要从理论上进行充分探讨和系统建构。本研究基于扎根理论构建研究生导师指导能力结构体系,期望能从理论上回答“研究生导师应该具备怎样的指导能力”这一问题,进而为研究生导师的遴选、评价和管理提供理论指导,为导师有效指导研究生提供基本的行为框架,以促进我国研究生导师指导能力提升。

一、文献回顾与研究设计

(一)文献回顾。

研究生导师指导已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国内外相关研究均认为导师指导和研究生培养质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2-4],这为本研究提供了实证依据。但比较而言:国内对“导师指导内容”的理解较为宽泛,导师需完成专业指导和非专业关怀两方面的职责[5],而国外更侧重导师在学术层面的指导责任[6];关于导师的指导行为,国内多是一线导师个人的指导经验分享[7],国外更侧重对导师指导能力的评估和满意度调查。[8]总体上,国内外关于研究生导师指导内容、指导行为等方面的研究尚未形成共识,针对研究生导师有效指导行为的提炼和总结尚显不足。在我国,相关研究还停留在个人经验分享和理论推演阶段,实证分析不足;现有的研究成果侧重描述“导师指导什么?”,而对“导师指导能力涵盖哪些要素?”“理想的指导行为和技能包括哪些?”等问题探讨不足,相关研究均未很好地回答“研究生导师应该具备怎样的指导能力”这一问题,未来亟待从研究方法和上述内容上加以突破。

(二)研究设计。

本研究将借助Nvivo.11,运用扎根理论从“导师指导”的经验资料中按照“行为—能力—维度”的思路自下而上构建研究生导师指导能力结构体系。具体而言,首先将研究样本导入Nvivo.11中,然后按照扎根理论三级编码的程序,运用其文本编码功能实现对文本资料的逐级编码,进而完成导师指导能力结构体系的初步构建。在此基础上,运用高等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相关理论对导师指导能力结构体系进行理论分析。

研究样本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导师论导——研究生导师论研究生指导(第3版)》,本研究精选了其中能够明确反映导师指导行为的25篇文章。二是选取可搜集到的最新的18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致谢部分作为样本。

二、研究生导师指导能力结构体系构建

按照扎根理论的分析步骤,本研究需对上述文本资料进行三级编码,进而构建导师指导能力结构体系:一级编码旨在从导师指导的经验描述中提炼出导师指导的行为表现;二级编码是在全面总结导师指导行为的基础上,进一步归纳导师指导能力;三级编码旨在对导师指导能力进行进一步的维度划分,由此构建出研究生导师指导能力结构体系。具体过程如下:

(一)一级编码。

本研究在反复阅读所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对资料内容进行逐句逐段的登录,直至码号达到饱和。一级编码示例如表1所示。

表1一级编码示例

书面数据

一级代码

博士生导师是学科建设的主要骨干,应能抓住学科发展的主要方向,占领学科前沿[9];导师能够把握学术前沿,才能将学生带入前沿。[10]

把握学术前沿

作为导师,应该有自己稳定的研究方向。[11]

稳定、特色的科研方向

(二)二级编码。

二级编码要在一级编码的基础上,发现和建立概念类属之间的各种关系,分辨次要类属和主要类属,在对各种类属关系进行分析后建构基本的理论雏形。[18]如表2所示,“跨学科知识”与“广博的知识”从语义与语境上分析,都是指教师的知识渊博,因而整合编码为“跨学科知识”这一次要类属。按照上述方法对所有一级编码进行整合后,共形成66个次要类属。依照同样的方法,对次要类属之间的关系再次进行对比分析后,本研究共形成了如下8个主要类属。

表2二级编码示例

一级代码

次要类属

主要类属

把握学术前沿

专业知识

知识基础与素养

稳定、特色的科研方向

显著的学术成就

注意跨学科知识

跨学科知识

具有广博的知识

维持一定的见面频率以保证培养质量

指导知识

……①

……

……

……

1.知识基础与素养。主要包括:①专业知识;②跨学科知识;③指导知识;④科研知识;⑤相关法律知识。这一类属代表了研究生导师的知识水平,意味着研究生导师需具备高精专深的专业知识与高水平的科研能力与成果,学习、追求跨学科交叉知识,形成博+专的知识结构,并掌握科学有效指导研究生的知识与相关法律知识。

2.角色认知与情感。主要包括:①既教书又育人;②以学生为中心;③使命意识与社会责任感;④热爱学生,诲人不倦;⑤威和并至的导师形象;⑥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⑦教学相长;⑧职业认同感。这一类属代表了研究生导师的职业认同,意味着导师应对自身指导者的角色存有职业认同感,明确自己在研究生教育全过程进行全方位教育的职责,对指导工作及其相关事务认真、用心,致力于“教书”与“育人”目标的全面达成。

3.学术魅力与品格。主要包括:①终身学习;②治学风格严谨;③敬业奉献;④完善的人格。这一类属代表了研究生导师的职业精神,意味着导师在指导研究生的过程中,需以自身学术魅力与高尚品格作为学习资源,为学生树立模范榜样,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感染学生,为人师表。

4.招生原则与标准。主要包括:①客观公正无歧视;②双向选择;③学术导向;④宁缺毋滥。这一类属反映了研究生导师的招生观,意味着导师要在客观公正的原则下,慧眼识英才,按照候选者是否具有创新精神与能力,通过双向选择选拔具有学术潜力的学生。

5.课程组织与教学。主要包括:①教学工作投入;②教研相长;③遵守教学秩序;④课程定位于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⑤及时更新课程内容;⑥精彩的表达能力;⑦多样的教学方式;⑧重视作业的批改、讲评与反馈;⑨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这一类属反映了研究生导师的课程与教学观,意味着导师在研究生教育中应有选择性地组织与充实教学内容,融自身科研成果与实践经验于课程之中,通过清楚透彻的讲解引导学生掌握牢固的理论知识与科学研究方法。

6.日常指导和监督。主要包括:①充足的经费、时间和精力;②对研究生培养有设想和安排;③因人而异制定培养计划;④培养过程的学术性;⑤组建研究团队;⑥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⑦畅通的沟通渠道;⑧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⑨搭建多样化学术平台;⑩营造宽松和谐的学术交流氛围;⑾引导学生打牢理论基础;⑿及时给出反馈意见;⒀检查学生的学习进展;⒁学术规范与诚信教育;⒂培育学生健全人格;⒃关注学生的生活与心理;⒄为学生争取发展机会;⒅把握“爱”与“严”的“度”。这一类属反映了研究生导师的日常指导观,意味着导师在研究生入学后,需依据导师岗位职责、研究生培养计划,结合研究生个人实际情况,愿意付出大量时间与精力,对研究生的学习进行检查与监督,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多举措塑造研究生的健全人格。

7.论文指导与把关。主要包括:①尊重学生志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②学生在选题上享有相对自由;③选题的意义与可行性;④重视学位论文开题;⑤对论文写作的各个环节进行指导;⑥传授研究经验;⑦提供实验设备、经费等;⑧及时解决研究过程中的问题并给予鼓励和关怀;⑨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⑩鼓励研究生开展跨学科研究;⑾对研究生的论文写作不包办代替;⑿严格把关学位论文;⒀引导学生遵守学术规范;⒁按照对论文的实质性贡献署名。这一类属反映了研究生导师的论文指导观,意味着导师要坚持因材施教和学术民主原则,从论文的谋篇布局到最后的修改全过程进行细节指导,并提供自主支持、物质支持与自信支持,培养研究生规范的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8.指导反思与发展。主要包括:①反思体悟;②分享交流感悟和体会;③发表与指导研究生有关的学术性文章;④向学校有关部门提出意见和建议。这一类属反映了研究生导师的专业发展观,表明研究生导师需通过指导反思与研究、培训与拓展等途径提升指导能力。

(三)三级编码。

三级编码要在所有已经发现的概念类属中经过系统分析以后选择一个“核心类属”,将分析集中到那些与该核心类属有关的码号中。[12]本着互斥原则,根据二级编码结果可提炼出如下核心类属:①知识水平:“知识基础与素养”包括了导师的学科专业知识、跨学科知识、治学知识、指导知识以及相关法律知识,是导师开展指导工作的全部知识基础,因此本研究将之单列为“知识水平”这一核心类属;②专业态度:“角色认知与情感”是导师对指导岗位与学生的认知和情感的集中表达,“学术魅力与品格”是导师自身学术与人格魅力的展现,二者均指向导师有效完成指导活动所体现出来的认知、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特征,因此将之整合为“专业态度”这一核心类属;③指导内容与技能:“招生原则与标准”“课程组织与教学”“日常指导和监督”“论文指导与把关”涵盖了导师指导研究生的全过程,也是导师指导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因此本研究将之归纳为“指导内容与技能”这一核心要素;④专业发展:“指导反思与发展”是导师借助各种方式调节与优化指导能力中的各要素从而使自身指导能力得以不断提升的过程,是导师专业化水平提升的具体体现,因此将之单列为“专业发展”这一核心维度。

(四)理论饱和度检验。

本研究以《导师论导》一书中其他10篇文章以及另选的10篇全国优博论文的致谢进行编码分析,分析结果均可纳入上述导师指导能力结构体系中的概念范畴,说明上述“研究生导师指导能力结构体系”在理论上已经达到了饱和[13],研究生导师指导能力结构体系构建过程全部完成。

本研究构建出包括知识水平、专业态度、指导内容与技能、专业发展4个维度,涉及8个能力要素、66种行为表现的研究生导师指导能力结构体系,如表3所示。由此结构体系可见,“导师指导能力”体现在导师指导的全过程中,是导师有效完成指导工作及其相关活动所需的知识、态度和技能的交互谱系。[14]

表3研究生导师指导能力结构体系

维度

能力

行为(数量)

知识水平

知识基础与素养

5

专业态度

角色认知与情感

12

学术魅力与品格

指导内容与技能

招生原则与标准

45

课程组织与教学

日常指导和监督

论文指导与把关

专业发展

指导反思与发展

4

三、研究生导师指导能力结构体系阐释

导师的指导实践往往建基于某种理论逻辑之上,本部分试图挖掘研究生导师展现出的各项指导能力维度背后的支配力量,明确各能力维度的独特价值,并从概念与理论的视角揭示各维度之间的互动关系,构建导师指导能力的结构模型。

(一)研究生导师指导能力核心类属释义。

1.知识水平:以指导知识为核心。

“知识水平”是指研究生导师适应学科研究人员、研究生指导教师等多重身份所必须具备的相关知识水准与学术能力,主要由“知识基础与素养”构成。其中,学科专业知识、跨学科文化知识属于“命题型知识”[15],是研究生导师作为研究者首先应具备的;导师指导知识、政策法律知识与治学知识属于“能力型知识”[15],其中,导师指导知识是研究生导师在指导研究生的实践中实际使用(或)表现出来的知识,是研究生导师区别于其他岗位而独有的知识类型,是导师知识结构的核心。

研究生导师要具备完整的知识结构。“随着学术人的学术活动越来越专业化和职业化,学术人同时身处两种组织:学术共同体和大学组织;同时承担着双重角色:学科的守卫者和组织的受雇者。”[16]研究生导师作为学术人,既是学科的守卫者也是组织的受雇者。作为学科的守卫者,研究生导师是学术共同体的一员,需要具备学科研究者的资格;作为大学的受雇者,研究生导师是“组织人”,是教师,需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指导教师。因此,研究生导师不仅要具备学科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如何指导研究生的知识。否则,“一个人可以是一名杰出学者,同时却是个糟糕透顶的老师”。[17]实践经验[18]与理论研究[19]均启示我们:学科知识、跨学科知识等命题型知识是学科研究者获得研究生导师岗位资格的前提;导师指导知识作为研究生导师岗位所特有的能力型知识,则是研究生导师履行指导职责的基础。

2.专业态度:以师德师风为表征。

“专业态度”是指导师内心拥有且展现在指导实践中的对学术、学生与自身的认知、倾向与情感[14],强调导师的个人特质与价值取向,以无形的形式渗透在导师指导的全过程,是导师有效指导的基本保障。由“角色认知与情感”“学术魅力与品格”两个能力维度构成,前者代表了研究生导师的职业认同,后者代表了研究生导师的职业精神,二者均是研究生导师师德师风的具体表现。

研究生导师要具备良好的专业态度。教师最重要的不是智力水平而是道德水平[20],已有研究表明,“在学术兴趣、治学态度、道德修养方面,绝大多数博士生认为导师的影响很大或者较大”。[21]具体说来:“学术魅力与品格”表明,具备良好专业态度的研究生导师能够以学术为志业,在学术上不断充电升级;他们具备完善的人格与较高的综合素质,如正直诚信、合作包容。总之,优秀的研究生导师能够同时攀登学术高峰与道德高峰。“角色认知与情感”则表明,具备良好专业态度的研究生导师能够对研究生导师岗位有明确的认知并产生浓厚的情感,正确处理师生伦理关系,并进行“感情投资”以增强师生之间的情感关系,进而通过良好的师生关系影响导师指导效能。[22]

3.指导内容与技能:以学术指导为要义并以“分享、沟通、协调”为利器。

“指导内容与技能”是研究生培养全过程中进行全方位指导以达成培养目标的内容性和方法性集合,包括“招生原则与标准”“课程组织与教学”“日常指导和监督”“论文指导与把关”四个内容维度,具体的指导过程强调分享、沟通、协调。

导师指导和学生学术产出、学术成就之间有密切关系。[23]从表3来看,“指导内容与技能”包含45条行为表现,约占总体指导行为的68%,可见,“指导内容与技能”是导师指导能力的核心。进一步分析研究生导师在招生、课程与教学、日常指导和论文指导四个环节的行为表现发现:一方面,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均以研究生学术能力培养为核心,如招生过程中的学术导向、日常指导和论文指导中的科研中心。“研究”[24]与科研能力培养[25]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培养研究生的学术能力是导师指导的主旋律;另一方面,沟通、分享、协调是研究生导师指导技能的集中体现,贯穿导师指导始终,是导师指导研究生的“利器”,如日常指导中的沟通交流、科研成果与经验分享、教研相长、师生匹配等。缺乏沟通、分享与协调等核心技能的研究生导师,将无法顺利履行学术指导、心理辅导、道德教育等指导职能。

4.专业发展:以反思性实践为基础。

“专业发展”是指导师以反思实践、行动研究、学习培训等为核心的实现指导能力提升的意愿与行动,由“指导反思与发展”能力维度构成。

研究生导师要注重自身专业发展。长期以来,教师职业因其缺乏如同医生、律师等职业所具备的特有知识类型而被认为至多算是一个“准专业”[26],但是,如何对研究生进行有效指导的知识是研究生导师这一岗位所必需的、特有的知识类型,研究生导师的指导是一项专业性工作。因此,研究生导师应该注重自身的专业发展。将“发展”纳入导师指导能力结构体系,区别于导师单纯依靠自身指导经验的积累来提高指导能力,依托导师专业发展将更快地实现导师指导能力的提升,“专业发展”可谓是导师指导能力提升的催化剂。有研究指出,集体互动层面上的“实践共同体”和“交往互动”以及个体反思层面上的“教育札记”和“话语对话”[26]是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媒介。与此结果相似的是,本研究显示出,以导师个体层面的反思性实践为基础展开行动研究,辅以集体层面的学习培训等是研究生导师实现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

(二)研究生导师指导能力结构体系阐释。

由上可知,“知识水平”“专业态度”“指导内容与技能”“专业发展”四个核心要素在指导研究生的过程中各司其职,不可或缺。但是,各核心维度并非孤立的存在着,各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从而构成研究生导师指导能力的结构模型,如图1(括号中的数字表示能力要素与行为表现的数量)所示。图中用虚线圆圈代表每一相对独立的核心维度,图中顶点之间相连接,圆圈之间相交叉,表示各维度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四大维度并非是均衡的(各核心维度所包含的行为数量能够证明),因追求模型的直观与美感,本研究将除“指导内容与技能”以外的其他各维度画为同样大小的圆圈。

图1研究生导师指导能力结构模型

(1)“指导内容与技能”与“知识水平”“专业态度”“专业发展”。根据前述各核心维度的释义可知,“指导内容与技能”以导师的指导知识、经验为前提,二者交叉部分即为突出实践优先性的导师指导知识;研究生导师的专业态度内含着导师对工作、学生的认知、情感与行为倾向,影响导师指导行为的选择与技能的形成;研究生导师指导技能的提升是其专业发展的目的之一。总体而言,指导内容与技能是各种成分的“大染缸”,指导内容的选择、技能的提升有赖于其他各维度的协同作用,是导师在拥有坚实的知识水平、良好的专业态度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反思,在实践中积累来的。反之,指导技能的提升有助于丰富研究生导师的指导知识,改善专业态度,提高专业发展水平。

(2)“知识水平”与“专业态度”“专业发展”。导师的专业态度部分建立在导师的知识基础上,如对导师指导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影响导师的职业认同感;导师指导知识是研究生导师所独有的知识类型,是导师专业发展的基础与主要内容。反之,良好的专业态度和专业发展则有助于提升导师在有效指导、规范治学等方面的知识。

(3)“专业态度”与“专业发展”。反思实践及行动研究取向是教师专业精神培养的重要途径[27],而专业态度反过来决定了导师是否有专业发展的意愿和意识。

上述各部分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的关系可以用公式表示:指导能力=f(知识水平,专业态度,指导内容与技能,专业发展)。其中,f表示四个核心维度之间的特定交互形态。也就是说,导师的指导能力是随其知识水平、专业态度、指导内容与技能、专业发展的变化而变化,是四个核心维度协同作用的结果。

四、结论与启示

本研究构建了4个维度以及8个能力要素与66种行为表现的研究生导师指导能力结构体系:从横向来看,“知识水平”是导师指导能力的前提与基础,“指导内容与技能”是核心,“专业态度”是保障,“专业发展”是催化剂,四个维度相互作用、共同发展;从纵向来看,该体系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行为—能力—维度”金字塔式的导师指导能力框架,在具有理论概括性的同时,兼具极强的可操作性。本研究构建的导师指导能力结构体系可以为高校完善导师岗位职责、推动研究生导师管理科学化提供理论指导,也为导师指导研究生提供了具体的行为框架。此外,该体系还有如下理论与实践层面的启示:

(一)好的研究者未必是好的导师,要推动导师指导能力结构体系建设。

长期以来,在某一学科领域有一定造诣的研究者被认为自然而然地具备良好的指导能力,高校对导师的聘任、评价与管理侧重研究生导师的学历、职称、科研项目和成果,而对研究生导师的师德师风、指导技能等有关立德树人职责落实的根本性素质缺乏关注,导致我国研究生导师当前面临诸多指导困惑和角色认知误区。根据上述研究结果,研究生导师指导能力是由知识水平、专业态度、指导内容与技能、专业发展四个维度所构成的全面的结构体系,四个维度缺一不可。“好的研究者”仅代表扎实的学科知识、熟练的治学知识,符合知识水平中的部分要求,是成为研究生导师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此外,还需要扎实的指导知识、良好的专业态度、娴熟的指导技能和主动寻求专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鉴于此,当前亟待转变观念,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共同推动导师指导能力结构体系建设。首先,要进一步从理论上明确好的研究者未必是好的导师,要探讨建立全面的研究生导师指导能力结构体系,破除唯科研至上的导师指导能力观;其次,要在研究生导师的评聘、考核与管理过程中,加强对导师专业素质全方位的考评,突出研究生导师作为指导者的角色。具体而言,在导师资格遴选与岗位任职条件中,将研究生导师特有的、真正在指导研究生的过程中发挥极大作用的知识——有效的指导(研究生)知识,与导师的科研项目、经费等一样纳入导师的遴选和岗位任职条件中。这样做可以让“准导师”在真正指导研究生之前,就对具体的指导情境的多样性、不确定性与应激性等特点有一种直观的把握;在研究生导师的评估和管理过程中,将导师的知识水平、专业态度与指导技能纳入考核范围,全面评定研究生导师的能力;此外,可将导师的指导知识与指导技能简化呈现,为研究生导师提供简易的指导行为框架,让研究生导师更容易把握与对照反省自身指导工作,从而提升指导能力。

(二)导师指导是专业技能,需要通过专业化发展来提升。

当前在我国,“大多培养单位难以提供提高导师指导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有效渠道和系统方法”。[28]而导师在指导研究生的过程中往往凭借个人经验,也缺乏反思与发展意识。研究生导师专业化发展制度、平台与意识的缺失,根源于高校和研究生导师均忽略了指导工作的专业化性质。如上所述,研究生导师岗位需要特有的知识类型与技能,导师指导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研究生导师需要通过专业化发展提升自身指导能力。

专业化发展的内容以及如何进行专业化发展是研究生导师专业发展的核心:第一,研究生导师专业化发展的内容包括三部分:一是要提高研究生导师的知识水平,尤其是导师有效指导研究生的知识;二是重视导师专业态度的养成,将导师的职业道德与人格魅力放在关键位置;三是加强导师指导技巧的掌握,完善导师在课程教学、日常指导和论文指导方面的指导能力。第二,研究生导师专业化发展的路径。一是研究生导师个人专业化水平提升的路径。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研究生导师专业发展的实质是导师通过同化与顺应发展与丰富指导图式②,也就是导师通过学习、行动研究与反思(技术性反思、实践性反思与解放性反思)[26]实现指导知识、专业态度与指导技能量的提升与质的突破;二是研究生导师专业化发展的外在支撑。组织层面要依托现有的教师发展中心等机构,提供在线学习资源(指导知识等)与线下培训。此外,要发挥各种“实践共同体”在导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的支持作用,如师带徒、专家指导、朋辈交流等,让导师在学习与合作中实现专业化发展。

(三)导师指导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研究生导师需要在指导实践中逐渐形成别具一格的指导风格。

目前,研究生导师在指导研究生的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如“光当老板”“尽做监工”“漠不关心”“呵护过紧”[29]等,这些现象反映出研究生导师角色认知错误、指导方式不当等问题。这些问题源于导师没有掌握指导的客观规律与有效的指导知识,没有形成指导风格,即导师忽略了指导的科学性与艺术性。事实上,导师指导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一方面,导师指导具有科学性:导师指导是一项专业工作,符合学术工作的普遍衡量标准[30],即导师指导也是一种学术。导师指导的专业化性质与学术特性表明,导师指导知识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导师指导具有普遍规律可循;另一方面,导师指导具有艺术性:优秀的研究生导师都有自身独特的指导方式,具体体现在导师的专业态度与具体的指导技巧中。研究生导师指导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是指导活动中不可相互替代的两方面,分别决定了指导活动的共性与特殊性、客观性与主观性、可重复性与创造性、概括性与情境性等,同时,研究生导师指导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又是不可分离的,共同决定着研究生指导的效果。[31]

鉴于此,导师要在科学性的基础上发扬艺术性进而形成自己的指导风格:一方面,要提高导师的“知识水平”,将学科专业知识、治学知识等精熟通透、融合贯通,尤其是通过专业发展增加导师的指导知识,促进导师把握指导规律;另一方面,要增强导师的职业认同与情感,热爱学生,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善于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启迪学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探索的兴趣。在此基础上,逐渐建立自己的师生观和指导技巧。总之,研究生导师要在指导的科学性基础上,通过专业态度的呈现与指导技巧的使用,形成自身独特而有魅力的指导风格。唯有如此,才能正确处理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提高研究生指导满意度与培养质量。

注释:

①“……”指代下述“招生原则与标准”“课程组织与教学”“日常指导和监督”“论文指导与把关”中的导师指导行为所反映出的研究生导师的具体指导知识。波伊曼将知识归为“熟悉型知识”“能力型知识”和“命题型知识”。“能力型知识”指某人知道如何做某事,即“知道如何”;“命题型知识”是某人知道某个陈述或命题,且命题有真值,能够被证实。本研究认为“招生原则与标准”“课程组织与教学”“日常指导和监督”“论文指导与把关”中的导师指导行为体现出了研究生导师的具体指导知识,即导师知道“如何指导”,属于“能力型知识”范畴。

②图式是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个体能对刺激作出反应,在于其具有应付这种刺激的思维或行为图式。本研究认为,导师的指导知识、技能以及专业态度构成研究生导师的指导图式,正是这种指导图式能够让研究生导师对指导情境作出反应。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