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幼儿园>正文

浅谈大班幼儿情境绘画活动 幼儿园绘画活动的内容与指导要点怎么写

2023-07-30 14:35:37 互联网 未知 幼儿园

浅谈大班幼儿情境绘画活动 幼儿园绘画活动的内容与指导要点怎么写

浅谈大班幼儿情境绘画活动

浅谈大班幼儿情境绘画活动

上海市徐汇区平江路幼儿园沈怡婷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美术是幼儿本真的生命活动。是对幼儿的成长性需要的满足。是对一种没有直接功利性的一活动过程为本身为目的的需要的满足。幼儿在创作绘画作品中,直觉与他们潜意识里的内在深层心理结构有关,这种深层心理结构的情感模式是的幼儿在面对绘画作品外在的形式结构时,融情于景,通过富有个性色彩的情感体验,以自己的方式直接达到对意义的把握。

    美国学者罗恩费尔德、加德纳等人的绘画发展阶段划分对美术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们力图从儿童绘画中发现不同时期儿童绘画发展的特点结合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来探索儿童内在的自我心智发展过程,根据每个时期的不同绘画特点,提出了相应的绘画教学方法,来帮助儿童通过绘画来更好的全面发展,促进他们的认知能力的成长。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曾指出:"幼儿智力的发达,因其生活环境是否有刺激而有明显的差别"。教师必须利用实物、语言、图片、影视等多种方式的刺激,激发幼儿感知事物的兴趣,并从对事物形状、色彩等的初步认识,来激发幼儿的审美动机,唤起他们的绘画愿望。

二、幼儿美术现状思考

    传统绘画教育都进行着以训练技能技巧为主的“范画教学”。以“示范、模仿”为主的传统美术教法,虽然使部分孩子较快的学会了老师新教授的内容,但在这种教学方法引导下全班幼儿“千人一面”的作品展现,不仅忽视幼儿主体性的发挥,严重阻碍了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自由发展,而且还使他们心灵深处的美感无以引发,缺乏个性的作品也就很少受到教师的重视。

    而幼儿在绘画活动持续时间较短,频率较低。幼儿往往在画纸上粗略的画上几笔就宣告完成,画面比较单一,情节简单。而且需要在教师或家长的要求下才能坚持完成一幅画,且这时的画面比较凌乱。幼儿缺乏主动想象和创造的能力,通常只会进行模仿,很难进行自由创作。即使是自已绘画,也很难说出绘画内容及主题。由于幼儿在绘画过程中缺乏创造力和想象力,在绘画作品完成之后的分享环节,幼儿通常只能简单的说出“我画了花”“我画了小汽车”等简单句,而不能表述和分享出更丰富、更有层次的绘画作品的内容。

三、情境美术活动的开展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中曾经这样说:“情境和教育对于能否使其它智力潜能得到开发和培育有着重要的作用”。的确,情境是人类发展的产物,情境是人们生活的空间。人们生活在情境中,情境能造就人良好的个性也能开发人类的智力。

    《纲要》指出:艺术教育的目标是:让幼儿喜欢参加艺术活动,能大胆地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在我们传统的绘画教学中,以幼儿模仿成人的技能为主要形式。怎样才能既支持幼儿富有个性的表达,又克服强调技能的倾向。既激发幼儿兴趣,充分尊重幼儿意愿,又达到良好教学效果呢?

    情境绘画强调情境在幼儿绘画中的重要性,借助虚拟的情境,让幼儿将在现实生活中获取的感性经验进自己的绘画想象。在绘画活动过程中使幼儿溶入情境,充分调动幼儿对主题的认识和感受,大胆、自由地表现自己的认识和情感。以创设自由、宽松的环境,从加深外部环境刺激,丰富情境,帮助幼儿理解基本情绪、并用绘画的方式交流他们的思想和感情,大胆的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一)情境绘画的题材的选择

    在情境绘画题材的选择上,教师可以结合知识经验及生活经验设计活动。利用绘本、儿歌、看图讲述等内容进行情境绘画,设计续编故事,改编情节等形式。

    教师在选取情境绘画的题材上,可以根据绘画内容进行相应的分类:

  优秀的绘本来自世界各地,题材多种多样,有的描述亲情,有的描述友情,作者都运用了不同的手法、图片来表现一个个不同的故事和其中蕴含的哲理。不同风格的艺术表现,给幼儿带来了风格迥异的审美体验。而作者本身运用的不同绘画技巧,如拓印、水墨画、油画、撕贴画,让绘本拥有了更迷人的魅力。

   而“生活经验”是孩子创作的源泉。只有牢牢把握孩子的生活经验,才能使美术活动真正让孩子体味生活的美,自由创造美。生活化的美术活动是立足于幼儿的生活,以生活为背景,让幼儿在生活中不断拓展绘画经验,习得必要的美术技能,形成积极的审美情趣。因此,生活化的美术活动必须是幼儿熟悉的,也是能够引发幼儿爱好的。

现实生活情境在幼儿美术创作过程中就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幼儿不仅把日常生活的情境再现,而且对环境、场景等做了多种想象。在活动中幼儿身心得到了很大的满足。所以作为教师我想我们的工作重点是对一些题材进行筛选,并按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加工提炼,创设不同情境。儿童丰富多彩的生活是情境性绘画活动永不枯竭的源泉。

我们尝试将生活化的情境性美术教育活动渗透在主题活动的实施中。在主题活动中无论是生成的美术活动或是教师预设的美术活动,其共同点是都来源于孩子的生活,重在让孩子亲身去感受生活,最大限度地给予孩子体验和感知美的机会,自主的运用美术的手段进行表现表达,使孩子把自身对美的体验和真实情感倾注在艺术创作之中,从中体味现实生活的美好。例如一次“我在马路边”为主题的美术活动中,幼儿通过对十字路口观察和体验,都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新学的交通知识告诉老师和同伴,在作画过程中,孩子们也是非常乐于表现自己所了解的新事物,如某个路标的含义、汽车名称与标志,驾驶员和行人该怎样遵守交通规则,大人闯红灯要造成的危害,小孩乘车头和手不能伸到窗外去。

    (二)情境绘画的讲解要将情境性语言与操作性语言相结合

情境性语言与操作性语言相辅相成进行讲解,既不脱离情境,又能将要点明了,即让幼儿在情境中不知不觉地学习技能和方法,又让幼儿听得明确,自己要做什么、怎样做,减少了在创作时由于其他因素干扰引起的不必要麻烦。

    (三)情境绘画材料的准备

情境绘画活动的材料准备上,把棉签、粉笔、吸管、纸团、微型喷壶,棉花团等拿来作为幼儿绘画工具。根据绘画主题的不同,用渲染性的语言创设情境,让它们变成了仙女的魔杖等角色。幼儿觉得自己手中拿着的是具有非一般性能的灵物,举手投足之间更自信更放松,操作的欲望高涨,让兴趣不着痕迹地牵引着孩子炫出多彩画面。

    (四)情境绘画活动的作品分享

在情境绘画活动的最终环节,教师的评价不作为最重要的环节。而是更重视幼儿自主的讲述和幼儿之间对于作品的交流。教师从侧面梳理、总结、整合幼儿习得的知识经验。不断将其完善,帮助幼儿由现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不是将活动最后的分享评价环节流于形式。而是鼓励幼儿能够更大胆、完整地表达出不同的想法和连续、完整地创意故事。

    在实验班进行的情境绘画活动后的部分幼儿作品赏析

    作品一:

    作品二:

    作品三:

    作品四:

    作品五:

    作品六:

    通过教师创设丰富、立体的、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情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良好情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把“情境”放到了重要的位置上,强调了艺术是对生活的“再现”,通过情境绘画活动的开展,鼓励幼儿大胆表现他所见所感世界,进一步激发幼儿自我意识和生命本体的的表现。

幼儿园音乐课程的目标、内容、方法与模式

音乐学科的目标

让儿童在丰富多彩的音乐与游戏中,通过所有感官,体验音乐,享受快乐;让儿童体会到音乐是一种语言,学习用音乐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建立良好的音乐审美、听觉、感受、表达和创造能力。

让儿童在优秀多民族音乐作品中,获得文化的传承;接触世界经典音乐,让儿童开阔视野,能用积极的态度对待不同的人和文化,从而获得最原本的最经典的艺术熏陶。

拓展能力的目标

促进儿童的认知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情感的发展以及身体运动能力等多元智能的发展。快乐音符音乐课程强调将音乐教育作为一种生命教育,作为儿童全脑开发的手段与途径。音乐教育不是技巧的打磨,而是一种创造和感受,是生命力的彰显和迸发。在音乐中促进儿童的成长与发展,反映了幼儿音乐教育的本质属性,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体现了音乐教学的价值和意义。当然,音乐课程不能忽略音乐知识独特的规律,搞那种拼盘式的主题课程。这种知识性的规律是一条主线索,在教学过程贯穿其他目标。

音乐作品决定了音乐课程的内容。然而,属于幼儿的音乐作品真的很少。幼儿园里教的还是“小鸡小鸭”之类的老掉牙的曲子。一些年轻教师提供的歌曲、舞蹈等,也是从成人的立场出发,希望收到立竿见影的、短期的效果。歌唱活动选择的歌曲,尽管在音域方面也考虑到幼儿的年龄阶段,但幼儿在掌握过程中总有困难,跑音现象很多。更有甚者,许多孩子以学唱成人歌曲为荣耀。当我们听到幼儿用稚嫩嗓音唱着卿卿我我的歌曲时,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感到很失败。

“‘快乐音符儿童音乐潜能开课程’课题研究组,整合专业的作曲者、音乐制作人以及音乐教育专家、幼儿教师等多方面力量,共同研发了专门适用于早期音乐教育的音乐小品、进行曲音乐、律动音乐、小音乐剧表演音乐等。如,根据傣族风格的音乐曲调改编的《咏鹅》,音域只有六度,第一句的‘鹅’字用m~s两个音开始,是符合二声平声上扬的特点的,而且也符合儿童掌握音级的规律”。“在经典音乐材料方面,则以篇幅较短小的标题音乐为主,如圣桑的《动物狂欢节》、安德森的《雪橇》、维瓦尔第的《四季》等,这些作品明快、活泼。”(摘自《音乐教育的作品选择与教学策略》——《学前教育》2008年第1期)

音乐课程的教学方法

以往教师在音乐活动中教的意识强,完成成品的愿望迫切,很少甚至缺乏运用幼儿的思维,教师较多地运用消极的方法,让幼儿为了教师的教而学,无论是说话,唱歌、打节奏乐、舞蹈等,都是不断地练习、练习、再练习、机械地进行训练。通过大量练习使幼儿牢固地掌握知识,但这些牢固的知识很难被幼儿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原因在于教师运用示范--模仿法太多,而且时间过长,对学前儿童来讲模仿是需要的,但必须较快地过去,引导幼儿进入探索期,如果一直用模仿进行,幼儿思维模式容易僵化,到最后想带幼儿进入探索期时,幼儿会遇到许多心理障碍,幼儿学会出现离开了教师的教就束手无策的现象,因此创作对幼儿来说更是遥不可及了。传统的音乐教学法往往只是跟学歌曲,做一些舞蹈等等。随着奥尔夫、柯达伊、达尔克罗兹等音乐教育思想与方法传入我国,大大丰富了音乐教学方法。这里介绍其中一些比较常用的方法。

柯尔文手势法

柯尔文手势法是用柯尔文手势帮助儿童理解首调唱名体系中音级之间的高低关系、调式音倾向,使抽象的音高关系变得直观、形象。它是教师和儿童之间进行音高、音准交流的一个身体语言形式,甚至可以指挥儿童进行歌唱。

科学发声法

正确地歌唱,使儿童获得美好的歌声,必须要掌握科学发声法。

首先要建立在儿童喜欢模仿具有稳定拍的歌唱的基础上。教师通过歌唱唤起儿童的兴趣,然后根据他们的情绪和能力带领他们参加歌唱。如,用“ba”音的歌唱等。

柯尔文手势法

说唱教学法是将歌谣、语言运用在教学中的方法。

歌谣、语言和歌曲一样,也有节拍、重音和节奏,有声调的轻重、快慢、高低的变化,是说唱结合的一种方式。要点如下:

在稳定拍的基础上进行说歌谣练习。教师边有规律地上下或前后摇动儿童的身体,边朗诵歌谣。然后儿童边朗诵歌谣边拍腿、拍手、传球、轻击打击乐器,做稳定的律动,或是根据歌谣的内容设计游戏动作。

感知节奏与节拍。练习时可以口读象声词,手拍稳定拍,在比较中理解节奏与节拍的关系。进一步练习可以是在内心默读背诵歌谣,口不出声,只用手拍即歌谣的节奏,进行节奏的分离,发展节奏的记忆。

感知节拍重音和二拍子、三拍子的节拍规律。从稳定拍中,逐渐过渡到有重音的二拍子和三拍子的练习。练习时可以为歌谣朗诵配合表示轻重不同的身体动作。如重拍拍手,轻拍拍肩等。

节奏乐教学法:体验稳定节拍、感知节拍与节奏

利用象声词和动作帮助儿童感觉节奏的区别,在早期训练中非常有用。例如选择儿童已经会唱的歌曲,以有趣的象声词代替原来的歌词。

在儿童可以没有困难地掌握了象声词替代的方法后,就可以进一步代之以节奏音节,用“ta”和“titi”等表示音的长短时值。

通过简单、有趣味的图画,描绘大小、长短比例,使节奏因素具有视觉形象,帮助儿童理解节奏的时值关系。例如,大的靴子、慢的步子是爸爸的,小的靴子是孩子的。孩子要走两个步子才能赶上爸爸的一大步。通过图画的形象描绘,帮助儿童学习了规范的节奏符号。

节拍与节奏的对照与结合

节奏训练采用多声部形式进行。在节拍、节奏的对比中、在多声部中发展儿童的节奏能力。它也培养了儿童的相互关照、默契配合,对儿童集体观念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利用节奏卡片熟悉节奏符号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进度,采用节奏音节符号设计为不同的节奏卡片,使儿童掌握节奏读法,进行节奏练习。这种方法简易而不单调。通过丰富的节奏练习发展了儿童的节奏感知、记忆、读写、结构、创作、多声听觉等多方面的能力。

字母谱教学法

从s~m两个音级开始,再逐渐增加la、do、re等音级数目,不要开始就采用完整的音阶形式。

采用前五线谱形式,就是无谱号、无调号、无拍号的线谱形式,熟悉音级的位置。

多声部教学法

多声部听觉与多声部的协调配合是音乐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学习内容,这种能力要尽早培养,并探索出了适合儿童的多声部教学法。这种教学法包括形式多样的多声部节奏练习、歌唱与固定节奏性的多声部配合、采用“卡农”形式的歌唱等等。

首调唱名法

首调唱名法是课程的一个重要手段,它的应用像是一条贯穿于各项内容和活动中的主线。其要点如下:

首调唱名的各音级以辅音为字头,元音为后一个字母。首调音级的字母是:drmfslt完全写法是DoReMeFaSoLaTi使用临时升降记号要改变元音的发音,如升Fa为Fi,降Ti为Ta,其他变化音级也同此规律。匈牙利教育的经验证明,使用首调唱名法可以帮助教师和儿童很快地读谱,排除了视谱教学中调号的困惑,有利于教师开展音乐教学,发展儿童多方面的音乐能力。

不过,许多一些教师抱怨,参加了奥尔夫培训班,却上不好音乐课程。这说明方法不等于课程。生搬硬套,将一些拍手跺脚的律动、奥尔夫乐器同经典音乐简单地掺合在一起,结果不类不伦。

因此,我们并不缺乏教学方法。事实上,选择适合的音乐作品是幼儿园课程的前提,不是所有的经典音乐都适合孩子。幼儿年龄、音乐能力水平都要充分考量。

可操作的教学模式

有了好的音乐作品,再加上音乐教学方法,是不是就能够上好音乐课程了?就能够达到多种目标要求?快乐音符课题组的实践证明,对同一个课程而言,不同教学经验的教师演绎的效果有所差别。也就是说,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做的课非常精彩,师幼互动非常好。例如,国务院幼儿园做的《静夜思》(参见第3期“大班课例‘静夜思’”)。

这种经验被提炼成课程模式,一方面反映到教案上,另一方面则被作为影像资料保存下来。这样,就变成可复制的经验。对于经验不足的教师来讲,就有一个很好的参照。

总之,幼儿园音乐课程要以音乐作品为基础,以音乐技能的学习规律为线索,注重多个目标维度,加强一线教师教学方法的训练,并不断地提炼与完善课程模式。这样,就能够轻轻松松地上好音乐课程。教师、幼儿都能够实现快乐与发展。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