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幼教>正文

鸡,你为什么那么美 幼师为什么都那么漂亮

2023-07-14 16:14:29 互联网 未知 幼教

鸡,你为什么那么美 幼师为什么都那么漂亮

鸡,你为什么那么美

如果物种以繁殖为目标,那么现在最成功的脊椎动物不是人类,而是鸡。全世界鸡的数量,往少了算也有230亿,是脊椎动物出现以来地球上最庞大的种群,没有之一。鸡们以各种形式出现在世界各国人民的餐桌上。

2018年,全球鸡肉消费量达到9363万吨,全球猪肉消费量为11247万吨,牛肉消费量为6026万吨,不少机构预计,过不了几年,鸡将取代猪,问鼎人类餐桌排行榜第一位。但鸡的崛起,可不是那么一帆风顺。

今河北省武安市磁山村

今河北省武安市磁山村

中国学者认为,距今约8000年的磁山遗址中的出土的鸡骨可能出自已被驯化的家鸡,是目前为止人类最早的家鸡遗骸。

而达尔文认为,现代家鸡起源于4000多年前的印度大峡谷。

家鸡的野生祖先:红原鸡

不过可以确知的是,越王勾践就搞过有第一个文字记载的大型养鸡场,用来增强国力,讨伐吴国。可谓是战略养鸡,家鸡中的战斗机。

在驯化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了鸡的优点:鸡可以自己找食吃,好饲养,成本低;鸡繁殖能力强,经过人工筛选之后,还能持续生蛋,不像别的鸟一年就下几个;当然,鸡还能娱乐,有一定观赏性。这些特点,也让鸡一路从亚洲流行到世界各处。罗马人不仅吃鸡玩鸡,还把它作为宗教动物。又过了一个世纪,罗马人把吃鸡的习惯扩散到整个帝国。

不过,鸡并没有顺利占领欧洲,罗马帝国崩溃后,养鸡业一度衰落。有学者认为,在后罗马时代,鸡的个头至少倒退了1000年。但可以土里刨食的动物,怎么可能因为人类的帝国崩溃,就自甘失败呢?凭借先天优势,鸡还是顽强地在世界各地扎下了根,成为农耕地区最普遍的家禽。

到16世纪时,餐桌有鸡已经被提升到了民生的高度,法国国王亨利四世许诺要让他治下的所有农民都能在星期天吃上一锅炖鸡,这也让法国人逐渐形成了周日吃鸡的传统。炖鸡成为法国家庭周日晚餐和节日庆典的主菜。

尽管人类吃鸡历史悠久,但鸡的主要价值,还是下蛋。鸡肉成为风靡全球餐桌的主要肉类还是过去几十年间的事。如今全球最爱吃鸡的美国人,在19世纪末的时候还不把鸡当成正经肉来看,牛肉对他们来说才是真正的“肉”。直到20世纪初,美国人对蛋的需求加大,导致鸡中剩男太多。人们开始把大量没用的公鸡作为食材出售。

两次世界大战改变了鸡的命运。

给自己一个机会,也给鸡一个机会吧

一战时,美国要给欧洲盟友提供军粮,由于大量食物运往战场,美国国内物价因此提高。

于是政府就呼(hu)吁(you)人民群众养鸡,农业部贴标语、做海报,大力宣传养鸡的好处:鸡很便宜,还很好养,又不占地方,你后院那块小角落就别让它浪费在那儿了,家里只要有个稍微能管点事的小朋友就能照顾好这群鸡。希望老百姓自给自足,尽量别给政府添麻烦。

鸡的膨胀,在这个时候开始了。通过不断选育生长快的肉鸡,鸡的个头越来越大,长得越来越快。今天我们熟悉的白羽肉鸡,就是在这个时间育成的。

1940年,一只鸡长大要12周,体重1公斤。而今天,一只鸡长大只要6周,体重4公斤。不光又快又多,平均每长出一斤肉所消耗的饲料,只有以前的一半。

鸡,从此开始了多快好省的大跃进。

二战期间,趁着牛肉、猪肉因为养殖周期长,供不应求,鸡肉攻城略地。二战结束后,美国人吃的鸡比战前多三倍。

战争改变了肉食供应结构,但当时鸡在美国通常是按只来卖,这让吃鸡变得费时又麻烦。

这时候,康奈尔大学一声钟响,给鸡们送来了号称“鸡块人nuggetman”的罗伯特·贝克教授。

RobertBaker(12/29/1921–03/13/2006)

20世纪60年代,贝克和学生研制出给鸡肉去骨的机器,让鸡变成无骨鸡块,想怎么吃,就怎么吃。全世界的鸡奔走相告,从此搭上了快餐业的高速列车。

1980年,麦当劳推出麦乐鸡,让炸鸡块风靡世界,也大大提高了鸡肉的消费。如今,美国人每年消费的鸡肉量也已经超过牛肉。2018年美国鸡肉消费量1619万吨,牛肉1218万吨。

传统上更加偏爱猪肉的中国人,也随着美式快餐的流行、人们对健康的追求以及鸡肉价格的低廉稳定,越来越喜欢吃鸡。目前鸡肉在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猪肉的第二大肉类消费品。

鸡肉替代猪肉的那天或许并不遥远。毕竟,养鸡占地少还节约粮食。同样一公斤,生产肉鸡比生猪节省43%的粮食。鸡的养殖对环境也更加友好,数据显示,每生产一公斤鸡肉产生的碳排放量大约是猪肉的一半,牛肉的四分之一。研究指出,如果美国人民停止吃牛肉,全部改成吃鸡肉,对环境做出的贡献就相当于公路上少了2600万辆车。

从这个意义上说,鸡肉不光喂饱了人类,还将挽生态狂澜于既倒,扶生态大厦于将倾。它值得人类献上最诚挚的歌颂:鸡你太美。

参考文献:

[1]张小羁.为什么鸡会成为人类吃得最多的肉?壹读,2015年

[2]向海:《利用古代DNA信息研究家鸡起源驯化模式》,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5月

[3]李群,李新:《我国家禽饲养历史考》,《中国家禽》2008年第30卷第23期

[4]鸡肉:从村镇食物到快餐的漫长旅程,新华网,2017年

[5]未来鸡肉或成为我国第一大肉类消费品.新华财经中国金融信息网,2014年

[6]2019中国鸡肉市场深度分析!“吃鸡”行情持续景气.亿欧产业信息网,2019年

[7]巴西成为全球第二大鸡肉生产国.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圣保罗总领馆经商室

[8]孟洁冰:鸡肉如何征服世界.《看历史》,2012年

[9]McKenna,Maryn:TheFatheroftheChickenNugget,inSlateMagazine,2012.12

[10]Charles,Dan:TheAncientCityWherePeopleDecidedToEatChickens,inNationalPublicRadio,2015.7

[11]Ferdman,RobertoA.:Thecomingglobaldominationofchicken,inTheWashingtonPost,2014.7

[12]AndrewLawler,JerryAdler:HowtheChickenConqueredtheWorld.2012年

男人做幼师,没那么不合时宜

本文系网易看客栏目出品。

成为男幼师,他们仅占全国3%

在大学里,司韶学的是学前教育。在他上大学的2011年,班上有45个人,他是仅有的3个男生之一。男性是幼师行业中的少数派,主动选择这个行业的男性不多。或许其中的一个原因是,当孩子越小,老师的工作就越倾向于照料,而在社会文化中,照料被认为是属于女性的工作。

教育部颁布的《2019年教育统计数据》显示,学前教育阶段的教职工总数约为491万,其中女性约为453万,占92.27%;专任教师数约为276万,其中女性约为270万,占97.79%。换言之,学前教育阶段的男性专任教师不足3%。

尽管如此,司韶和秦望两位男幼师喜爱他们的工作。他们用自己的耐心与爱心,反叛了附着在幼师职业上的性别刻板印象。

奇葩

秦望大专毕业那一年,去了一家跨境物流公司做销售。他学英语,这个工作勉强算是对口,做销售也是同学间常见的选择。工作内容是开拓新的客户,说服进出口商购买他所在公司的的物流服务。那时候,他想用环境逼自己成长——他不爱说话,讷于表达,他琢磨着,要打破自己的局限,多跟人接触。

后来他陆续换了几份工作,去银行和保险公司做过销售。两年下来,他发现自己迎向的是彻底的失败。他真的不是那块料,不喜欢的不只是公司,更难适应的是岗位的要求。

销售要与人打交道,讲究效率,卖出了产品才作数。他学不会各种话术,对他而言,和客户沟通太难了。他是个慢性子,容易丢三落四。干起来捉襟见肘,业绩差,他常被批评,收获了不少痛苦。

融入主流生活的尝试破产了。他回到学校读了专升本,再毕业之后,偶然的机会之下,他成为了一名幼师,在广东佛山的一家私立幼儿园工作,教小朋友们英语。

虽然初入行时并无经验,但他很快发现自己喜欢又适应这份工作。工作环境变得简单,小朋友们也很喜欢他。日常生活中,他常被视作一个活在自己世界之中的人。他今年27岁,不婚不育;对钱兴趣寥寥,缺乏赚钱的动力,身边人觉得他幼稚天真。

但在幼儿园的环境中,这种不合时宜显得合理了。和社会人交流存在的障碍,在和孩子交流的时候神奇地消失了。

在秦望的整个成长过程中,他都觉得自己是个“奇葩”。他朋友不多,常被孤独感环绕。他说自己能和弱势群体共情,是因为自己曾经有过被霸凌的经验。

他成绩一直不好,小时候放了学,他在家看电视。爸爸回家看见,觉得他不务正业,还顶嘴,就打了他。他经常被大人否定,大人觉得他什么也做不好。这样的打骂和否定之后,他把自己放得很低,比较自卑。

那时候,他想成为注意力的中心,价值感来源于他人的认可。他在班上充当"小丑"的角色——在课堂上接老师的话,以逗笑同学为乐,哗众取宠。老师和同学都爱拿他开玩笑,他觉得自己得到了大家的喜爱。

同学因此跟他开了更加过分的玩笑。初中时候,他们喝他的牛奶,把他的东西藏起来,用他的衣服在他的床上做假人。最严重的是有一次,他的被子被扔进了厕所。老师通知了秦望的父母,父母大惊失色,气得差点报警。他们觉得孩子被侮辱了,失去了尊严。

十三岁的秦望却没有感受到。他还以为自己给别人制造了快乐。

只有同宿舍的人有钥匙,他知道一定是他们之中的人做了这件事。但他没有去追究。也无人承认,事情不了了之。如今,他和当时的同学仍然保持着联系,但长大之后,大家好像都忘了一样,再没人提起这件事。

那之后,秦望不再住宿了。

霸凌没有停止,愈演愈烈了。等到初三,他不再扮演那个小丑的角色,他开始一刻不停地学习。班上男同学会把他从座位上抓起来,玩他的生殖器。他用尽全力学习,他害怕自己会去技校上学,那里的人会怎么欺负他呢?他没有把握。

青春期的孤独感压倒了一切。他发现不去表演自己的话,别人很难对他有兴趣,也很难交到朋友。过去做小丑的时候,很多人关注他,每个人见到他,都会和他打招呼。看似很受欢迎,却没有深交的朋友。

他觉得自己搞笑的那部分还在,但是慢慢被他隐藏起来了。他变得不合群了。

直到去上大学,他开始去参加各种性别活动。别人在宿舍里打游戏,他跑来跑去听不同的讲座。在那里,他了解了许多性别知识,破除了很多的旧有观念。他受到很大启发。在他的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都随大流,觉得男人要有男人的样子,女人要有女人的样子,他虽然是直男,却厌倦这样的表达。

在这个阶段,他接触到了北师大儿童性教育课题组的负责人刘文利。刘文利团队设计了一套儿童性教育读本,涵盖了认识身体、保护隐私部位、青春期、消除歧视、预防性侵等各方面内容。

决定去当幼师的重要理由,来自他对性别议题的持续关注。幼师行业还是一个女性从业者为主的行业,秦望想身体力行地挑战这样的性别刻板印象。

成为男幼师

司韶成为男幼师原本是一个权宜之计。

他在甘肃陇南文县出生长大,觉得自己平平无奇,2011年上大学之前,他几乎没上过网,游戏也打很烂。不过他从小喜欢做手工,小学二年级,他就攒雪糕片儿,用他们削各种各样的小物件。他成绩普普通通,等到高中毕业,填报志愿的时候,他选了学前教育专业。想的是这个专业自己应该能学会,若是当上老师,还能有个稳定的工作。

2011年,他离开家乡,去兰州上大学。学前教育7个班,每个班上大约45个人,男生平均分配,每班只有3个。等到下一级,一共10个班,人数增加了,男生却少了,只有10个。在学前教育专业里,男生毫无疑问是少数派。不过在毕业后,男生大多都能够找到教职。

三年间,他学习了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学前卫生学、乐理、声乐、基础钢琴弹奏、入门绘画,"我们幼儿园老师就是画画、唱歌、跳舞、乐器你都得会一点,但是在某一个方面要专精一点"。在司韶看来,对他影响最大的是老师一直灌输的观念:“做幼儿园老师,要有爱心、耐心、责任心、细心。”他一走进幼儿园,就条件反射似的用这种状态要求自己。

孩子们喊他:“司老师,我的鞋带掉了,你帮我系一下。”司韶会给他们系好,然后一步步教给他们,怎样自己系。孩子感冒了吐了,或者流鼻血了,司韶会告诉他们,不要害怕,司老师给你擦,给你止血。你坐那儿,不要动,你休息一会儿。

2014年毕业的时候,他原本计划考特岗教师,没考上。第二年,他参加了教育部“学前教育巡回支教”项目,在文县一个村子里教幼儿园小朋友。这个项目由教育部和财政部发起,招募志愿者,缓解幼儿入园难和农村幼儿园师资力量不足问题。两年之后,他考上了编制,正式成为了一名幼师,在文县另一个村小的附属幼儿园做老师。

这间幼儿园一共4个老师,2个班,大班和中班是混合的,小班和中班也是混合的。农村人口的流失从幼儿园也可见一斑。文县离四川更近,家庭条件好一点的学生,从小就去四川广元、绵阳这些地方上学,条件更好的去了成都。

剩下来的小朋友大部分是由爷爷奶奶照顾的留守儿童。过去,村里的人去新疆摘棉花;近年来,年轻的父母像候鸟一般,去江苏、安徽,为高层大楼贴外墙保温板。

高空作业的工资相对较高。岩棉板中含有玻璃纤维,许多人对这种材料过敏,贴这种板子一天能挣五六百块,夫妻两个人工作一天能赚到超过一千块。有一对年轻夫妻,他们出去3个月拿回来了6万块钱,得到了村里人的羡慕。

等到七八月花椒成熟的季节,候鸟飞回了文县。花椒成熟的时候正是盛夏,很难户外作业,他们就回到甘肃摘花椒。再下一次回家就是春节的时候了。

孩子的家庭情况复杂多样,父母外出打工,离婚是常见现象。有个孩子的父母在初中时候,就怀孕生下了他。二人没有结婚证,之后母亲外出打工,父亲去上海理发店工作,二人分手,孩子留给了爷爷奶奶照管。妈妈打电话过来孩子不接,说:“那不是我妈。”

在幼师教育中,认为人的语言的发展有一个关键期,错过这个关键期,后面再想弥补会比较困难。

司韶发现,和城市小孩子相比,农村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比较欠缺。在课堂里面,问孩子一些问题的时候,孩子不敢说,也不会表达:“他见的东西少,而且回家之后,没有家长去陪伴他。和爷爷奶奶的沟通交流,毕竟没有那么多,老年人嘛,就想着吃好穿好就行了。”

司韶熟悉文县的环境,他一直想增强孩子们的表达能力。他和班上的家长有一个微信群,出去打工的家长也都在群里。平时他把孩子活动的照片和视频发到群里。班上一个小朋友,特别调皮,非常爱哭。有一天司韶教他们给西瓜涂色彩“一个大西瓜,一刀切两半,一半给你,一半给——”下一句本来是一半给我。

这个小朋友特别积极地举起手来:“一半给妈妈。”“为什么一半给妈妈呀?”小朋友回答:“因为妈妈辛苦了。”

他把这段视频发给了孩子的妈妈。妈妈白天打工,晚上才看到这段视频,她给司韶打回了电话,声音中带着哭腔

男幼师的喜与悲

做男幼师,秦望和司韶发挥了自己性格中的优势,他们也在这份工作中找到了自己的快乐和价值。

身为少数派的刺痛让秦望愿意关心孩子的精神世界,体会孩子们的处境。有一个孩子,非常有攻击性,经常跟别人打架,扰乱课堂。然后秦望有一次问他,你觉得你爱自己吗?小朋友回答:“我不爱,我恨自己。”

秦望分析:“小孩子现在太小了,思维和自我觉醒能力还是有限的。小孩子只能很直接地知道自己的感觉是什么,生气了就是生气了,不开心就是不开心,但是他们说不出这个理由是什么,所以我只能通过他的处境去揣摩他。”

他了解到他父母经常不在家,家人没有时间去陪他,可能有一些情感上的冷漠。“我看过一句话,当父母不爱孩子的时候,那个孩子不会不爱父母,而是停止去爱自己。”

成为幼师后,秦望参加了“性别友善校园”项目。这个项目以培训老师的方式,构筑反欺凌的关系网,给小孩子带来更完善的性别教育。

秦望观察发现,男孩子从小就会被教育要“有男子汉的样子”。所以当小男孩哭的时候,大人们常常跟他们这么说:“男孩子不能哭,要坚强。”如果还是哭,家长反而骂得更厉害。渐渐地,男孩就不会哭了。

秦望觉得这很有问题,不会哭意味着小孩子不再能表达自己的感情。“如果不能表达脆弱的话,他很难去接纳自己,不好的自己不被接纳,小孩会有攻击性,或者会变得冷漠。”他会反复地跟孩子们说:“男孩子是可以哭的,女孩子不一定要乖。”

为了给孩子们做性别教育,让小朋友们知道男孩子也能跳芭蕾,女孩子也能打篮球、玩武术,秦望也会在幼儿园活动中积极参与。万圣节的时候孩子们会穿上精灵的衣服,端午节则会穿汉服。今年的端午节,秦望抓住机会,买了一套女装汉服,穿到了学校。那条汉服有着红色裙摆,还有黄白相间的绣花。

大家一阵喧哗,有小朋友问:“你穿的是不是裙子啊?”“你为什么要穿裙子啊?”秦望的英文名是Alex,还有小孩子追着喊他Alex姐姐。

令他意外的是,同事对这件事基本没有什么异议,大家都接受了。他走在校园里,感受到许多欣赏的目光。幼儿园的园长是个70后的女性,平时严肃严苛,竟然也觉得挺好看。

秦望想,如果他教过的小孩子,在长大一些之后发现自己是个性少数,觉得特别无助、特别孤独,甚至特别羞耻的时候,记起来他穿裙子的事情。他有可能羞耻感减弱,他可能回想起来:以前Alex也是穿过裙子的。

在农村里做幼师,司韶发现有一些课程不好教,譬如教小朋友遵守交通规范,讲红绿灯,小朋友感到陌生。但抛开这些局限,他也因地制宜——学校附近有条小河,里面有蝌蚪卵,他把蝌蚪卵带到学校里,让孩子们观察蝌蚪卵怎么变成蝌蚪,蝌蚪又怎么变成青蛙。

孩子们长大了,进入了小学。司韶的同事,一位二年级的语文老师告诉他,他讲到《小蝌蚪找妈妈》这篇文章,孩子们全都知道怎么回事。问他们为什么?孩子们说:司老师以前给我们看过。

他把自己喜欢自然、爱做手工的特长发挥在日常的教学之中。他是《博物》杂志和张辰亮的粉丝,很早就关注了他们。幼儿园的花园里面有蜘蛛,他带孩子们看蜘蛛结网;操场上孩子们发现七星瓢虫、蚂蚱、螳螂。司韶就会借机给他们讲解什么是昆虫:“昆虫的整体属性就是头、胸、腹、带翅膀、6条腿”。他还做了蝴蝶标本,放在教室里面给孩子们看。

秦望和司韶说起话来轻声细语,司韶每句话的尾音自然地上扬——他的日常说话口吻也沾染了职业的习惯。别人都评价他脾气好,很温柔。但他也曾经因为别人对他职业的刻板印象而感到困扰。过去他去相亲,对方女孩听到他是幼儿园老师,就觉得“跟个小孩子一样,不太靠谱,不能给安全感”。

他曾经对一个女孩有好感,后来他听说,女孩告诉别人:司韶太温柔了,和自己的性格不搭。他有些沮丧:“大城市有不同想法的人可能比较多,像我们这种小地方的话,(女孩)一般都是找个靠谱的,比较成熟,给别人给安全感的那种。”他现在的女朋友,偶而也会说他像个孩子,想让他把工作调动到小学去。

除了婚恋的压力,更多的压力来自周围的人觉得这份工作没有发展前景。秦望的家人希望他考到小学或者初中去,那显然是更加稳定,更具备吸引力的工作。幼儿园的老师流动性大,一旦找到更合适的工作,他们都会离开。

对司韶而言,他也思考过这个问题。他出去培训,认识了一些同行朋友,大家都觉得他适合当幼师,常常鼓励他。不过,他面临着更现实的职称问题。

他所在的幼儿园是村小附属幼儿园,每年的职称评定名额大多给了初中和小学,不会划给幼儿园。小学、初中都还有很多老师在等着评职称,都不一定能评上,更别提他了。而评不上职称就涨不了工资。

但他从心里喜欢这份工作,得到家长和孩子的信任让他觉得开心。班上的两个小女孩,玩累了,大喊着“司老师”扑到他的怀里,他就觉得“好幸福啊”。

他记起自己支教时候的那间幼儿园,那时候他去工作了一年多,又考进了一位新同事,也是位男老师。两人吃完饭回到村里,走了几步,碰见了小学的孩子,孩子喊他,跟他打招呼;又走了几步,碰见幼儿园的孩子,也和他打招呼。一路下来,不停有学生和家长,向他问好,请他进家里坐坐。

那位同事特别羡慕,说:“你这人气好高呀。”

*文中采访对象均为化名

作者  尼尼微  | 内容编辑  程渔亮  | 微信编辑  菠萝蜜

更多内容请关注公众号:pic163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