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幼儿园>正文

幼儿园教师公正:一道艰难的必选题 幼儿园老师如何报考

2023-07-22 15:02:33 互联网 未知 幼儿园

幼儿园教师公正:一道艰难的必选题 幼儿园老师如何报考

幼儿园教师公正:一道艰难的必选题

2.促进教师发展的内在要求

如果说幼儿能力、潜能获得展现是教师公正的工具价值,那么教师公正的本体价值则是对教师自身发展的促进。

首先,在伦理学的范畴中,公正与幸福紧密相连。“幸福原则表明的是一个人怎样做一个人,而公正原则表明的是一个人怎样对待一个人。”教师公正的核心就是教师怎样对待每一个人,怎样处理好保教工作中的各种关系。唯有平衡,才能实现教师公正,并促进其职业幸福。

其次,在坚持公正的过程中,教师能更好地体会到自我价值,更容易获得心理满足。“公正是人格的脊梁”,可以说,教师的最大魅力来自公正。在幼儿眼中,教师是社会的代表,是权威。教师能践行公正、坚持公正、信守公正,教师的个人威信、自我魅力自然能得到提升。

3.促进幼儿成长的重要因素

教师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重要他人的榜样示范能促进幼儿公正观念的形成和强化。

首先,公正激励着幼儿,让幼儿更为积极主动。幼儿既能够感受到教师的“一视同仁”,也能感受到教师的“厚此薄彼”。如果教师均爱不偏,幼儿则会在教师前面主动展现自己。相反,幼儿的积极性会大打折扣。

其次,公正塑造着幼儿,让幼儿良好的人格得以养成。我们渴望幼儿成为一个公正的人,然而“除了智者,任何人都不能使别人成为智慧的人”,因此,只有公正的教师才能塑造公正的幼儿。

最后,公正引导着幼儿,让幼儿公正的信念得以树立。幼儿往往会将教师看成这个世界上“完美”的代表,这份“完美”亦包括公正。如果教师能在自己的保教活动中体现并且传达给幼儿公正的“美好”,幼儿会不自觉地养成公正的信念。

在幼儿园保教实践中,受现实情况的种种制约与限制,教师有失公正的各种现象时有发生。教师对公正的艰难选择是因其面临许多现实问题,其中有许多无奈。社会的发展不可避免地给教师带来了种种矛盾冲突,这些矛盾冲突让教师的公正践行显得颇为艰难。

1.公正的践行受制于主观的保教经验、教育素养

教师的公正行为与教师的保教经验和教育素养密切相关。在幼儿园保教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是最主要的教育资源,并影响着其他教育资源的运用。由于保教经验和教育素养的限制,教师对幼儿的关注往往不全面,对其他教育资源的运用亦有局限。

例如,在处理一些突发教育事件时,保教经验不足和教育素养不高的教师常常会因不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发展规律发生保教方式过于简单、处理方法过于粗暴等不公正行为。

2.公正的践行受制于班级规模和教育资源

教师与幼儿是“一”和“许多”的关系。一般而言,教师在带班的过程中要同时面对三十名左右的幼儿。较为悬殊的师幼比决定了教师难以在短时间内认清每个幼儿的特点,而要根据每个幼儿的特点施以不同的教育更是难上加难。

在这种情况下,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往往以集体的形式开展。这种一名教师面对多名幼儿的现实情况构成了第一层矛盾。构成第二层矛盾的主要原因是幼儿教育的资源缺乏问题。

许多幼儿园面临教育资源匮乏,不能满足幼儿发展需求的现实矛盾。在与一线教师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多教师并非有意不公正,而是在客观现实面前不得不作出一些妥协。正所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受班级规模与教育资源的限制,教师只能试着左右权衡。

3.公正的践行受制于文化环境、社会体制和教育氛围

首先,幼儿园教师公正的困境实际上是社会现实和教育理想相互碰撞而产生矛盾的反映。“我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中,现代社会的固有特征不可避免地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与崇尚自由、民主、开放的西方文化不同,我们的文化更加强调秩序、规范和控制。过于强调秩序与规范的幼儿教育无形中会对幼儿产生一种控制,这种控制会限制每个幼儿本应获得的公正对待。

其次,许多社会因素也会导致幼儿园教师公正意识的缺乏。幼儿园是社会中的一个子系统,如果一个社会整体的公正意识并不是那么强烈,那么幼儿园这一子系统就会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在保教工作中,教师往往更多地关注那些能力较强、更能配合教师的幼儿,并与其有更多的互动交往,是公正意识不甚强烈的表现之一。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教育要求公正,教师希望公正,幼儿渴望公正。但教师既是一位传道授业者,同时也是一个“人”,在进行某些选择时,往往会不可避免地从“人”的角度出发。教师往往会在公正的理想与客观的现实之间做折中的选择,这实属无奈之举。

幼儿园教师践行公正,是提升学前教育质量的基本前提。在艰难的情况下坚持践行公正,这是教育赋予教师的神圣使命!公正的实现需要教师个人、行业与园方以及政府共同作出努力。

1.教师努力形成公正习惯提升专业素养

一般来说,公正品质的形成要经过从公正认识到公正认同,从公正观念到公正信念,从公正行为到公正习惯的发展过程。在我们看来,公正品质形成的首要方式是教师个人公正意识的觉醒。的确,个人公正意识的形成只能靠教师个人的努力。

其二,专业素养是教师公正的必要条件,专业素养的提升依赖实践智慧的生成。“教师知识的形成具有经验性、现场性,它更多来源于教师的教育实践活动与教育现场”。因此,我们推论,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会降低教师不公正行为的发生率。

其三,在保教过程中,教师应将公正的理念落实到具体的教育行为之中,使公正成为自己的一种“本能”。

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对教育资源的分配会体现出教师的公正水平。我们认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对待所有幼儿的态度应一致、平等,不能因幼儿的“优秀”“可爱”“乖巧”而给予其较多的教育资源。

第二,要为每个幼儿提供同等的机会。机会平等是教育公平的前提,是幼儿园教师践行公正的前提。

第三,以同样的态度面对所有的幼儿,同时,应意识到幼儿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的幼儿给予不同的指导。

2.行业与园方共同营造公正的育人环境

公正的育人环境需要制度的保障,而制度的完善既需要行业的外部他律,也需要园方的内部自律。公正的育人环境对教师个人的教育公正亦有巨大的影响。同时,追求公正是教育价值的体现,因此,园方需要营造良好的专业伦理氛围以确保教师公正的践行。教师专业伦理规范的完善能够促使教师伦理精神的提升,这其中,公正理应成为教师专业伦理规范最基本的内容之一。

幼儿园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方式作为制度的力量,会在无形中影响幼儿园的整体教育环境和教师公正。在幼儿园管理工作中,园方应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让公正精神成为幼儿园的园风。教师在公正的集体中会更有归属感和成就感,也更容易将自己的公正观念渗透到具体的保教行动中去。

其次,把幼儿园建成一个学习型组织。建立学习型组织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专业伦理的建构和专业反思敏感性的提高。教师可在自我提高、不断反思的过程中丰富保教经验、完善教育理念、践行教育公正。

最后,视公正为制度和规范建设的基本原则。公正的制度和规范是对每一位教师的尊重。假使公正的制度和规范能成为一种精神根植于幼儿园,那么,公正将很可能在潜移默化中成为教师品格中稳定的一部分。

3.政府均衡投入,合理分配教育资源

“为了平等地对待所有人,提供真正平等的机会,社会必须更多地注意那些天赋较低和出生不利的社会地位的人们……遵循这一原则,较大的资源可能要花费在智力较差而非比较高的人们身上,至少在某一阶段,比方说早期学校教育期间是这样。”

教育资源总量的不足和分配的不均衡会造成幼儿教育的不公正。当幼儿园的教育资源足够丰富时,会大大纾解教师公正的困境。“学前教育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必须坚持政府主导。”

因此,政府应提高学前教育资源投入的总量,合理分配教育资源,以体现社会资源分配的公正平等。

为了促进学前教育及教师的公正,政府及社会应做到以下三点:

其一,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共担责任,均衡对学前教育的投入。这种投入既包括对资本、资源的投入,也包括对教师资源的投入。

其二,政府科学引导,创建良好的教育氛围。

其三,通过媒介舆论,弘扬公正行为,崇尚公正风气,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

我们相信,当公正的精神成为人们的集体信念,幼儿园教师公正将不再是艰难的选择。

-END-

配图/网络

排版/周珊

⊙文章版权归《幼儿教育·教育科学》所有,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请后台输入“授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