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幼教>正文

“切实解决幼师待遇偏低问题”!教育部最新文件发布 如何解决幼师工资低的问题和建议作文800字

2023-07-22 17:26:38 互联网 未知 幼教

“切实解决幼师待遇偏低问题”!教育部最新文件发布 如何解决幼师工资低的问题和建议作文800字

“切实解决幼师待遇偏低问题”!教育部最新文件发布

(图片来自互联网)

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政策措施

幼儿教师短缺、工资低、专业素质低是制约幼儿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长期瓶颈。《意见》要求构建教师队伍建设支撑体系:

1、教师补充机制创新。

在编制不能满足需要的情况下,鼓励地方探索创新,采取审批编制、购买服务、区县统一招聘等多种方式解决公办园和农村幼儿园师资紧缺的问题。

根据《意见》,“根据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的要求,确定高等学校和中等师范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规模和水平,加大幼儿教师专科层次的培养力度。”。支持地方采取多种方式,为农村和边远贫困地区培养和补充合格的幼儿教师。及时补充公办幼儿园教师,如审批设立、区县统一招聘管理等。”

2、完善教师待遇保障机制。

通过生均财政拨款、专项补助等方式,解决民办教师待遇要求,加强制度创新,切实解决公办园和农村集体幼儿园民办教师待遇偏低的问题,依法将幼儿园全体工作人员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意见要求,“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当地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方式,切实解决公办幼儿园非教职教师工资偏低问题,逐步实现同工同酬。指导和监督民办幼儿园依法配备足够的教职工,保障教职工的工资待遇。所有幼儿园工作人员都依法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3、完善教师培训机制。

根据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的要求,确定培养规模和水平,多种方式为农村和边远贫困地区培养和补充合格的幼儿教师,深化学前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建立健全符合学前教育实际、有利于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职称评定和聘任标准。

《意见》要求,“到2020年,幼儿园教师基本持证上岗。深化学前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提高培养质量,增强实践能力。为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应开展新一轮幼儿园教师培训。各省(区、市)不断完善和全面落实符合学前教育实际、有利于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职称评定和聘任标准。”

(图片来自互联网)

幼儿园教师的待遇

方法中的反射

为完善幼儿园监管评价体系,促进地方政府加强和改进对幼儿园的监管,促进幼儿园规范幼儿园管理行为,保障儿童身心健康和幸福成长,根据《教育督导条例》和《幼儿园工作程序》等规定,经国务院教育指导委员会批准,制定《幼儿园管理行为监督评价办法》。

教育部教育督导局副局长、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林世良表示,与以往的幼儿园评估相比,这次的督导评估在评估范围、评估周期等方面都有较大的不同,评价内容及评价结果的应用。

《办法》的亮点不仅体现在首次将不具备办园资格的幼儿园纳入监督评价范围,幼儿园教师待遇也成为《办法》中对幼儿园进行评价的重要标准。《办法》第二章“监督评价的内容和方法”是对教师队伍的评价:“主要考察幼儿园园长、教师、保育员、卫生员、厨师等工作人员的数量和资格,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教师队伍的建设道德和权益保护。”

师资队伍评价指标:

一。师资数量符合相关标准,资质符合相关要求。

2。注重师德师风建设,遵守教师职业道德。

三。教师教研和教职员工的培训内容适当多样,培训时间符合有关规定。

四。按规定与教师签订聘用或劳动合同,按时足额支付教师工资,并按规定缴纳相关社会保险,教师队伍稳定。

监督评估结果将是幼儿园年检、班级确定、园长考核的重要依据。

随着学前教育改革的推进,幼儿园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5月16日教育部会议公布的两项重要内容,体现了国家对幼儿园发展前所未有的重视。其中,提高幼儿教师待遇,解决幼儿教师短缺问题迫在眉睫。

通过加大投入,可以在短时间内解决幼儿园不足等问题,但幼儿园教师的培养和补充不能一蹴而就。因此,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幼儿教师队伍,留住优秀幼儿教师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事实上,“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是:公办园入园难——数量不足;优秀民办幼儿园入园贵——办园成本高。此前,有媒体曾报道,民办幼儿园之所以贵,主要是因为涨价是为了留住优秀教师。

(图片来自互联网)

幼儿教师之间的差距有多大?

根据西南大学教育政策研究所去年的一份研究报告,到2021年,幼儿园学龄前儿童将达到5750.82万人,需要专职教师383.39万人,护士191.69万人,教师575.08万人。从2016年到2021年,需要增加300多万名教师,其中包括近200万名全职教师和130万名护理人员。

在职幼儿教师的情况如何?

幼儿园教师是一个特殊的教师群体。目前还没有针对幼儿园儿童的应试评价体系。带领孩子“玩中学”的幼儿园教师,受到家长甚至一些教育界人士的鄙视。社会上幼儿园教师的定位也存在一些问题。长期以来,人们在不经意间把幼儿园教师排除在教师队伍之外。这种待遇和地位给幼儿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根据多项调查研究,目前我国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还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其在政治、职业、学术等方面的权利也十分有限,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其专业声誉也较为普遍。

教师的心理、情绪素质将直接影响教育的效果。幼儿教师社会地位低下对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主要表现在幼儿教师缺乏经济保障;教育观念落后;职业倦怠产生;教师的巨大流动性等等。

2016年“两会”上,党外人士提交的《关于发展普惠性幼儿园的建议》提到,幼儿教师工资偏低,月薪多在1500-2500元,影响了教师队伍的稳定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另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约50%的幼儿教师月收入低于2000元,只有15%的幼儿教师月收入超过3000元。

然而,相应的幼儿教师工作压力与收入并不匹配。调查显示,只有不到10%的幼儿园教师平均每天工作8小时,其余90%以上的幼儿园平均工作9小时以上。

幼儿园儿童的年龄为2-6岁。他们缺乏自理、自律和自我保护能力。因此,教师担负着教育和关怀的双重任务。我不能每天都离开。许多教师身体状况很差。其中,困扰幼儿教师的主要疾病是声带小结、听力障碍和神经衰弱。

同时,许多幼儿园教师不得不牺牲休息时间,加班制定教育计划,撰写教学计划、教育笔记、教学经验、观察记录、成长档案、讲义、活动分析、家庭联系簿等课桌工作。此外,我们需要随时随地接听家长的电话,保持联系。

父母期望值高,社会地位低,工作压力大,工资低。这两大错位是幼儿教师生存的严峻现实。他们就像两座大山,让很多幼儿教师即使有爱孩子的心,也无法承受现实的压力。

幼儿园的所有经历都会影响儿童的社会发展和个性发展。幼儿园教师作为启蒙教师,虽然不能把自己的名字留在孩子的生活中,但非常重要,必须得到大家的重视和尊重。

国家已经看到,发展学前教育的关键是提高幼儿教师的经济地位、权力地位和专业声誉。

同时,我们呼吁地方政府和各级主管部门:关注幼儿教师群体,加大投入,提高幼儿教师待遇,提高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给教师更多的安全、幸福和发展空间。

让更多优秀人才进入幼儿教师队伍,让每一个幼儿园都有一支合格稳定的教师队伍,让幼儿园教师仰望做自己热爱的幼儿教育!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国研中心|成渝地区一体化的突出问题和政策建议

成渝地区(四川省和重庆市两地全域)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优势。推动成渝地区的一体化发展不仅有利于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也有利于提升全国的发展质量。而且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明确要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要牢固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本文通过对比长三角区域,寻找成渝地区一体化发展的差距,深入剖析成渝地区一体化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一、成渝地区一体化发展存在的差距

本文重点从市场、基础设施、产业分工、城乡区域发展等方面与长三角区域对比,分析成渝地区一体化发展差距的具体表现。

1.成渝地区市场一体化程度低于长三角区域

从贸易联系来看,通常市场一体化程度越高,相互之间贸易联系往往越紧密。国内省际贸易数据显示(参见图1),长三角地区的三省一市前三位的国内贸易伙伴多属于长三角内部。如浙江前三位国内贸易伙伴中,安徽和江苏分列第一和第二,安徽前三位国内贸易伙伴全部位于长三角。而对于成渝地区而言,虽然重庆是四川的第一大国内贸易伙伴,但四川却只是重庆第四大贸易伙伴。而且从贸易占比来看,川渝内部贸易占比远低于长三角地区。这在一定程度反映出成渝地区市场一体化程度要明显低于长三角内部。

图1川渝和长三角地区省市前10位国内贸易伙伴省份。资料来源:作者测算,区域投入产出表

2.成渝地区基础设施密度和效率明显低于长三角区域

基础设施直接影响城市群内部的连通性,是区域一体化发展最基础的支撑条件。从基础设施的密度来看,川渝地区显著低于长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的铁路和高速公路密度都比川渝地区高一倍以上(参见图2)。从基础设施的效率来看,成渝地区也要明显低于长三角地区。这里用中心城市之间的高铁时间和发车频次来反映基础设施的效率。长三角沪宁杭之间的高铁最短时间基本都在一个小时以内,而成渝之间最短则需要1个小时13分钟。成渝之间高铁的日均发车班次只有88车次,而沪宁杭之间发车班次最少137车次(南京南-杭州东),最多达268车次(上海虹桥-南京南),前者只有后者的32%-64%。

图2长三角和川渝基础设施密度及中心城市铁路距离、时间和班次。数据来源:统计年鉴

3.成渝地区内部产业发展同质化程度要明显高于长三角内部

整体来看,川渝两地产业基础较为类似,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中选取的重点产业也比较相似。对比四川省和重庆市的“十三五”规划可以发现,两地选取的战略性产业和重点发展的优势产业很多是一致的,如,电子信息、汽车制造、机器人、节能环保装备、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油气钻采与海洋工程装备等。而且两地长期形成了竞争关系,更倾向于发展类似产业(特别是近些年来在电子、汽车等产业方面的竞争),使得两地产业发展较为雷同,相互间产业错位发展程度要明显弱于长三角。这一点可以从出口产品的相似程度中得到印证。川渝之间的出口产品相似度高达95%,而长三角内部相似度最高的江苏与上海也只有78%,其他省份之间相似度更低(参见图2)。

图3长三角和成渝出口产品相似。数据来源:海关数据 

4.成渝地区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程度低于长三角区域

从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角度来看,川渝整体上也明显落后于长三角地区。川渝两地城镇化发展水平较低,城乡差距较大。重庆市虽然属于直辖市,但却仍然拥有大量乡村,城镇化程度远低于其他三个直辖市。2018年重庆市乡级行政单元仍然达到177个,远高于上海;重庆市城镇化率比上海市低20个百分点左右。四川的城镇化率也要大幅低于江苏和浙江,甚至低于发展水平更低的安徽。与之相对的是,成渝的城乡差距也要明显高于长三角地区(参见图4)。而且川渝两地内部区域之间差距也更加明显。重庆和四川两地地级城市之间人均GDP差距达4-5倍;而长三角地区的浙江、江苏和安徽三省则分别只有2.2倍、3.1倍和4.5倍。这些都说明成渝地区的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程度要明显低于长三角地区。

图4长三角和成渝城镇化率、城乡差距和省内区域差距(2018)。数据来源:WIND

5.成渝地区城镇体系完备化程度显著低于长三角区域

区域一体化发展需要发挥不同城市的作用,促进大中小城市的协同发展。然而成渝地区在城镇体系的培育和建设方面,明显不如长三角区域。从人口规模来看,长三角区域不同人口规模城市是接续的,而成渝地区除了重庆和成都两个超大城市外,缺少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即市辖区户籍人口200万-700万或全市常住人口在700万-1000万的城市(如长三角区域中的苏州、常州、无锡和宁波等城市)(参见图5)。从发展水平来看,也是如此。长三角区域的中心城市上海市的人均GDP与苏州、常州、无锡和宁波等城市基本相当;而成都市的人均GDP是南充、达州和绵阳等城市的2-3倍。

图5长三角和成渝地区不同城市的人口规模(万人)。数据来源:城市统计年鉴、各省统计年鉴 

二、成渝地区一体化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影响成渝地区一体化发展的因素很多,既有与其他地区类似的,也有成渝地区自身独有的。这里重点分析成渝地区一体化发展面临的特有的重要问题。

1.特殊的地理条件加大了成渝地区空间一体化发展的难度

成渝地区地理条件较为特殊。一方面,地形比较复杂,两大中心城市之间存在天然阻隔。成渝地区既有川西的成都平原,也有川东平行岭谷,还有川中丘陵。平行岭谷和丘陵形成了两大中心城市联系的地理屏障,导致成渝两地倾向于“背向发展”。川东平行岭谷限制了重庆向西发展的便利性,转而更倾向于向东拓展。川中丘陵则限制成都向东发展的空间,导致四川空间发展的重点主要是南北走向的“成德绵眉乐发展轴”。另一方面,成渝地区两大中心城市之间(成都-重庆)的地理距离较远。地理数据显示,成渝地区两大中心城市之间的直线距离达到360公里左右,而长三角三大中心城市之间的直线距离最短只有180公里(上海-杭州),最长也只有300公里(上海-南京)。两方面因素增加了成渝地区主要城市之间的基础设施建设难度,也导致了建设用地的碎片化,影响成渝地区一体化发展,特别是中心城市都市圈的同城化发展。

2.行政地位与经济实力、发展水平的不匹配使得成渝地区难以形成单一中心,中心城市之间协调难度较大

成渝两地围绕城市地位长期处于竞争关系。在成为直辖市之前的很长一段时期内,重庆一直作为副省级城市或计划单列市,其实际行政地位要明显低于作为省会的成都。但作为重要的工业城市,重庆的经济总量和工业发展水平都要明显强于成都,且是四川省重要的纳税大市。作为省会的成都,得到的扶持更多,发展水平明显高于重庆(参见图6)。重庆被设立为直辖市之后,相对地位大幅提升,明显高于成都,但是整体发展水平仍持续低于成都。2019年,成都的人均GDP仍比重庆高40%左右,重庆的“主城九区”的发展水平与成都相当。这种行政地位与经济实力、发展水平的不匹配使得成渝之间针对城市地位的竞争更加显性化,更难以形成单一的发展中心,一体化发展的沟通、协调难度也较高。

图6成渝GDP和人均GDP比较。数据来源:WIND

3.老工业基地和资源枯竭型地区较多且较难转型成为成渝地区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掣肘。

四川和重庆是国家“三线建设”的重点区域,拥有众多的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成渝地区除重庆和成都两个中心城市外的14个地级市中有7个属于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而且,成都、重庆两大中心城市的部分区域也属于老工业基地。成渝地区的老工业基地普遍发展水平较低,除德阳市外,其他6个老工业城市人均GDP均未超过全国95个老工业城市的平均水平(参见图7)。这些老工业城市普遍面临规划布局不合理、基础设施老化、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压力大等一系列发展困难。而且与其他城市相比,无论是发展水平还是公共服务水平都存在很大差距。因此,短期内老工业基地和资源枯竭型地区很难与其他城市形成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增大了成渝地区一体化发展的成本。

图7 95个地级老工业城市的人均GDP。数据来源:各省统计年鉴 

4. 缺少高效、便捷的对外联系通道限制了成渝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近些年来,成渝地区已形成具备一定规模、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铁公水空四种方式的出海出境大通道。但与沿海、沿边地区相比,成渝地区的出海出境大通道效率和便捷程度明显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成渝属于相对靠近地理中心的内地城市,因而无论哪个方向的通道离边境都比较远,出境通道运输的成本相对高于更加靠近边境的城市(如东部沿海城市、西北的西安、西南的云南和广西等);二是成渝地区新的出境通道沿线国家和地区(如中亚、东南亚)基础设施落后,信息化程度低,较难实现多式联运和货物转运,直接影响通道运输成本和运输规模。正是因为如此,这些通道的运行不少需要依赖政府补贴。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成渝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一体化发展的外在动力不足。

5.更加严峻的内外部环境使得成渝地区产业升级和转型面临多重压力

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迅速扩散,加速了全球发展环境的恶化,全球发展前景日趋悲观。从国际上看,全球化将会迎来更加汹涌的逆潮,中国部分产业将面临更快向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转移的压力,成渝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空间越来越小,产业升级和转型的难度也越来越大。近年来,中美贸易冲突之后越南出口飞速增长已经证明这一点。从国内来看,国内经济的减速将加剧地区之间的竞争,促使各地重塑竞争新优势,成渝地区也将面临来自国内其他地区更激烈竞争。这些都对成渝地区一体化发展提出更急迫的要求。

当然,除了上述问题外,成渝地区一体化发展还面临许多其他的挑战。如水资源短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不强等等。 

四、如何加快推动成渝地区一体化发展

针对目前成渝地区一体化发展存在的差距和面临的突出问题,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加快构建成渝地区一体化发展的协调机构与机制

建议参照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组织实施模式,构建多层级组织协调和实施机构、机制。在国家层面设立1个统筹协调机构,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或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主要负责研究和制定成渝地区重大发展战略和规划,统筹指导和综合协调相关发展战略和规划的实施;在省级层面,设立多级推进机制,负责制定具体行动计划和专项推进方案,落实重大发展战略和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

2.以基础设施一体化为切入点夯实成渝地区一体化发展的基础

一方面,要加大西部地区面向欧洲、中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基础设施大通道的建设力度,推动通道沿线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为成渝地区实现高水平、全方位对外开放创造更加有利的区位条件。另一方面,推动成渝地区内部的铁路、公路、港口和机场一体化建设和一体化管理与运营,消除影响基础设施连通的堵点、断点和薄弱环节,提升成渝地区基础设施密度、连通度和效率。

3.以共建产业合作园区为重点,推动成渝地区产业合理分工协作和老工业基地、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

借鉴长三角园区合作开发的成功模式,加快川渝两地合作建设产业集聚、创新发展、对外开放的园区,支持探索建立区域创新、园区合作收益共享机制,鼓励成渝两地共同出资设立产业链合作、创业投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引导基金,深化成渝地区内部产业的深度融合和合理集聚,推动形成目标统一、利益共享、有机融合的产业发展格局。鼓励东部发达省份与成渝地区的老工业基地、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合作设立产业转移和转型发展园区,共同推动这些老工业基地、资源枯竭型城市加快发展和转型。

4.以中心城市都市圈建设为抓手推动成渝地区形成合理的城市体系

优化国土空间布局,以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着力点,推动成都和重庆两个中心城市各自的都市圈建设。统一规划建设成都和重庆都市圈内基础设施,加快推进都市圈内部城际铁路网建设,加强成都、重庆与其他城市的各类交通基础设施的对接,构建同城化的通勤网络。扩大成都和重庆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辐射半径,实现都市圈内公共资源普及共享。提高成都和重庆对周边中小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不同类型城市协同发展。

(作者何建武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