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幼儿园>正文

幼儿园党支部会议记录(八篇) 幼儿园普通话培训活动记录表

2023-08-06 12:09:59 互联网 未知 幼儿园

幼儿园党支部会议记录(八篇) 幼儿园普通话培训活动记录表

幼儿园党支部会议记录(八篇)

幼儿园党支部委员会会议记录

【20xx年5月】

会议时间:20xx年5月7日

参加人员:**************

缺席人员:无

主持人:***

记录人:***

会议内容:

一、重学习创特色打造幼儿园特色教育、打造优秀党支部。

发扬成绩、再接再厉。在5月工作中继续完成好“一切为了孩子”,竭诚为""服务、为孩子服务、为家长服务”以良好姿态完成好重点任务。

二、加强对党员积极分子的锻炼培养

发言摘要:

支部书记:

4月验收工作圆满完成,总结已经和大家分享过,不多说,重点说说实现幼儿园特色教育各自的预想,谈谈完成5月重点工作的关键点,大家分别谈谈:

支委:

1

我主要想说下我们验收中被特别肯定的和将来要深入发展的点:“”特色,在验收评语中,教委领导和专家评委一致认为:“我园从综合能力、管理水平、教师水平等方面都获得专业发展。特别是幼儿园科学利用活动空间、自制多功能器械玩具、现代化教学设施的改善以及当日活动体现出的孩子健康、快乐发展,教职员工愉快工作,形成“”教育特色。”我觉得这些成绩都来自于整个集体在重点工作中形成的那种默契、团结,这和我们平日里下的功夫是分不开的。这个功夫就是,党员讲表率,做带头,自觉竖起积极、先进的一面旗帜。党员、骨干教师率先行动的示范和辐射作用非常有感染力,有说服力,这是我们整个幼儿园支部的荣誉和无尽的力量。“”基地园建设,要走我们自己的路,重点要调动青年教师的创造力,竞争力,如在游戏体系、游戏主题的融合等等,树立每个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形成我们有专业素养和团队意识的优秀团队。自然,我们的党员必须冲锋在前,打造我们新一期的优秀党支部成绩。

支委:希望幼儿园未来把握住特色办园的大方向,完成好“阳光体育”基地园建设,更好的起到示范园的引领和辐射作用,与其他幼儿园分享成功经验,带动大家共同发展。2

…………余下全文

学前学会普通话案例简要报告

摘要 

全国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普遍面临学前教育薄弱、语言不通和社会文明程度低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贫困代际传递,阻碍脱贫攻坚目标的实现。“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试点(以下简称“学前学普”)是通过语言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创新探索,是实现教育精准扶贫的必要之举。“学前学普”既巩固了脱贫攻坚“义务教育有保障”的成果,也在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凉山地区的“学前学普”实现了学前普通话教学的全覆盖,其“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共建共治”模式可为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借鉴。“学前学普”成效明显,主要体现在:幼教点的水、电、网等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学龄期儿童入园率大幅提升,比如凉山州2015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仅50.73%,2020年升至85.02%,而乐山市在2019年已达到98.58%幼儿普通话水平显著提升,绝大部分达到了“听懂、会说、敢说、会用”标准,其中凉山州2020年1月全员普通话测试合格率达到82.62%,乐山地区在2020年7月达到94.48%促进了家长养成文明卫生的生活习惯。“学前学普”促进了教育公平,缩小了城乡差异,健全了“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等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产生了就业带动、移风易俗、促进民族融合等多重溢出效应。

关键词:学前学会普通话语言扶贫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共建共治

引言

凉山地区[①]之所以长期深度贫困、同外界脱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是因为“尽管解放后实现了社会制度跨越,但社会文明程度依然很低”。这在当地教育发展上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彝族地区的教育观念落后,二是当地的教育资源匮乏。这种状况又与社会思想观念息息相关,当地的婚姻思想观念和家庭教育观念极大地影响了当地的教育事业发展。受彝族传统观念影响,当地普遍有早婚习俗,且部分彝族家长认为读书不如打工。在落后的教育观念影响下,彝族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的失学、辍学率一直居高不下。另一方面,教育底子薄弱和通用语言使用水平低也制约着凉山地区的教育发展。脱贫攻坚以前,当地教育资源十分匮乏,教学条件简陋,广大彝区人口多习惯使用彝语交流,听不懂、不会说普通话的现象极为普遍。受诸多现实条件的掣肘,凉山地区的教育贫困问题突出,教育贫困成为代际贫困传递的主要途径。

凉山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动力在于教育,而教育的突破口则在语言。2018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大凉山调研时强调,“最重要的,教育必须跟上,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凉山地区,开展教育扶贫和语言扶贫工作既是必要之举又是可行之策。脱贫攻坚期间,教育资源和教育政策向凉山地区大量倾斜。这不仅为凉山的贫困家庭通过教育实现贫困阻断创造了积极条件,也为整个凉山地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因此,“学前学普”行动改变的“不仅仅是一代凉山孩子的命运,也将是凉山几代人甚至一个民族再一次‘一步跨千年’的质的飞跃。”[②]

一、“学前学普”的实施背景与顶层设计

(一)“学前学普”的实施背景

脱贫攻坚期间,语言扶贫是教育扶贫的一项重要内容。围绕脱贫地区的教育和语言问题,国家先后出台了多项政策。2013年,国家下发《关于实施教育扶贫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教育在扶贫开发中的重要作用,重视语言文字在扶贫、脱贫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大中央一般性转移支付、教育专项转移支付等的增量资金向教育扶贫工程投入力度。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中对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做出了全面部署,提出要落实部门责任,加大教育扶贫力度。随后,教育部、原国务院扶贫办、国家语委发布《推普脱贫攻坚行动计划(2018-2020年)》并提出,至2020年少数民族地区普通话普及率需有明显提升,且当地初步具备普通话交流的语言环境,从而为提升“造血”能力打好语言基础。

针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教育贫困尤其是语言致贫问题,原国务院扶贫办联合教育部在四川省凉山地区开展“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试点(以下简称“学前学普”)来探索经验。选择在四川省凉山地区试点是考虑到当地是少数民族(彝族)聚居地且语言致贫问题突出。一方面,语言不通阻碍了当地教育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在彝族人口多数只会彝语的语言环境下,当地适龄儿童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中普遍存在听不懂普通话的现象,部分还因此产生厌学心理而辍学。另一方面,语言不通限制了彝族人口的经济收入来源。不会说普通话的彝族青壮年劳动力往往无法到凉山地区以外的城市务工,且绝大多数只能从事岗位要求较低、薪酬微薄的体力活。在此背景下,在凉山地区先行开展“学前学普”既能解决当地教育面临的的现实难题,也是从源头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一种积极探索。

(二)“学前学普”的顶层设计和政策部署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强调,要“提高民族地区教育质量和水平,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同时,推动教育扶贫、开展语言扶贫也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一步。2019年1月,胡春华副总理在凉山主持召开“三区三州”脱贫攻坚座谈会时重点讲到“要做好学前推广普通话工作,无论外出经商务工,还是开展交流合作,会说普通话都是基本前提。要让更多贫困家庭孩子接受更有效的普通话教育,这也是教育工作的一项基本任务”。[③]

从实施历程来看,“学前学普”在凉山地区遵循“先试点,后推广”的推进模式。2018年7月,四川省首先在凉山彝族自治州内的部分县开展“学前学普”,随后在全州全面推广。2019年,属于小凉山地区的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和享受民族地区待遇的金口河区(以下简称“两县一区”)也被纳入“学前学普”行动试点范围。在政策保障方面,中央和地方政府不仅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同时也分工协作。其中,原国务院扶贫办主要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相关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制定“学前学普”相关政策,如原国务院扶贫办综合司与教育部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的通知》,要求凉山彝族自治州通过3年左右的努力,实现具有正常学习能力的3-6岁少数民族儿童在接受义务教育前能够使用国家通用语言进行沟通交流,并形成国家通用语言思维习惯。凉山地区市州一级的政府主要负责制定相配套的政策文件,同时也通过建立健全沟通工作、督查工作、评估工作和考核工作于一体的工作机制,确保“学前学普”成功落实。

二、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实施基础、推进路径与实践过程

(一)“学前学普”的实施基础、行动试点与扩大升级

“一村一幼”计划是2015年四川省针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创新实施的重大教育扶贫工程,为“学前学普”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从工作内容来看,“一村一幼”主要解决了教学场所等基础性问题。一是学前教育条件改善,教育规模增量明显。幼教点(幼儿园)数量和学前三年毛入园率都实现了显著增长,同时各县根据市州的《村级幼教点设备设施配置参考目录》为幼教点(幼儿园)配置了学前教育的基础设施。二是学前教育管理体系初步搭建,教学管理日益规范。“一村一幼”有效构建了县直部门、乡镇党委政府、村两委、乡镇中心校(幼儿园)及村级幼教点等纵横一体的学前教育管理体系,包括辅导员的聘用、培训和管理,幼教点的日常管理等。

“一村一幼”使凉山地区的学前教育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变,“学前学普”则为学前教育从基础巩固迈向提质增效提供了转型契机。实际上,“学前学普”既是解决学前儿童语言关的重要措施,也是帮助孩子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卫生习惯的有效抓手,有助于巩固义务教育阶段控辍保学的成果。2018年5月,原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主持召开“学前学普”项目启动仪式,正式启动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试点。“学前学普”在第一阶段覆盖了州内11个深度贫困县幼教点和6个乡镇村级幼教点共2724个,惠及基本听不懂、不会说普通话少数民族学龄前儿童11.28万人。2019年3月,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在凉山州调研时专门指出,“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扩大‘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覆盖面,抓好课堂教育教学,确保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各学段教育教学的基本用语用字”。同年6月,原国务院扶贫办、教育部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召开的“学前学普”现场推进会议中把四川省乐山市的“两县一区”也纳入到“学前学普”范围。同年9月,“学前学普”在凉山地区开始全面实施。

(二)“学前学普”的推进路径和实践过程

在推进“学前学普”工作中,各级政府共同探索出了一个整合各方力量共同推进“学前学普”工作的经验模式,概括起来可以称之为“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共建共治”模式。这一模式的首要特征是以政府为主导,从原国务院扶贫办到省里再到州(市)和县,各层级主要领导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协同推进,形成了“学前学普”的强大工作势能,高度凝聚了各方参与者的行动共识。在此基础上,地方政府在内部形成了集“沟通、合作和督导”为一体的协同联动机制,在外部又积极与社会力量和技术支持单位展开合作,建立起了多方主体参与的共建共治体系,藉此高效整合各方资源用于推进“学前学普”。

1、高位推动,分工协作

“学前学普”是一项需要集合各方力量、汇聚各方智慧的创新性和系统性工程。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学前学普”工作,整合了政策、资金、人才等多方资源来支持和推动工作开展。凉山州委州政府则先后出台了《凉山州“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实施方案》《凉山州“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全覆盖工作实施方案》以完善顶层设计。各级政府还建立了工作领导小组,打造了由一把手任组长高位推动的模式。上述举措不仅营造了高效有序开展“学前学普”的行动势能,也整合了各部门力量来推进“学前学普”工作。

在行动落实的过程中,“国家支持、省级统筹、州负总责、县统一管理、乡村实施、社会参与、专业机构技术保障”的运行管理模式得以凸显:原国务院扶贫办、教育部负责制定“学前学普”行动的相关支持政策四川省负责牵头建立工作协调小组,安排部署、督导指导凉山州“学前学普”行动实施推进工作凉山州是“学前学普”行动的实施主体,负责在全州范围内统筹推进“学前学普”行动的各项工作中国扶贫基金会负责筹措凉山州“学前学普”行动项目运行资金中国扶贫志愿服务促进会负责凉山州“学前学普”行动技术保障项目的执行工作技术保障单位负责凉山州“学前学普”行动幼教点辅导员和幼儿园教师的培训及技术支持项目的实施工作。

2、统筹要素,循序开展

凉山州作为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学前儿童规模大、普通话基础差,再加上学前教育设施设备、师资队伍、少数民族学前儿童的教学方案和行动推进的经费保障等都极度缺乏,“学前学普”推进工作难度较大。在此背景下,凉山州统筹整合各方资源,主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开展工作。首先,凉山州的“学前学普”行动遵循“先行试点、总结优化、全面推广”的实施步骤,先后经历了试点准备阶段、试点实施阶段、过程总结阶段、试点评估阶段、全面实施阶段和常态化阶段。其次,教学模式也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以“听懂、敢说、会说、会用”目标,分阶段开展“听懂”、“敢说”和“会说”、“会用”的教学。正是借助逐步推进的策略,“学前学普”行动才取得了预期的诸多成效。

3、注重宣传,营造氛围

“学前学普”开展以来,凉山州特别注重强化宣传动员,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来营造“学前学普”的良好氛围。比如,开通“学前学普”宣传网站、微信公众号,累计发布信息700余条,浏览阅读量50万余人次开展“唱响《学普之歌》”“学普进万家”“学普小网红”等宣传活动,参与教师和辅导员1万余人,受益儿童50余万人制作张贴彝汉、藏汉双语宣传标语3500余幅印发“学前学普”纪实集《锦绣凉山》6500册,双语宣传年历30余万张,宣传画册2万余份编印《索玛花儿开,朵朵放光彩》辅导员教育征文案例集1000册,等等。

4、社会参与,生成合力

“学前学普”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仅靠政府力量是难以完成的,社会力量的参与也十分重要。其中,中国扶贫志愿服务促进会公开选聘了两家专业教育机构为“学前学普”提供技术支持。两家技术保障公司主要承担了三大职能:一是课程体系设置和资源开发二是开展师资培训三是教学的组织和实施。此外,对口帮扶单位、社会企业等力量也积极参与并为“学前学普”行动提供了资金保障。截至2020年10月,广东佛山对口凉山扶贫协作的资金已支持“学前学普”行动714余万元。除了资金支持,“学前学普”的效率保障也离不开科技助力。以“学普”APP为例,技术支持部门研发建设的“学普”APP能将各类电子化的教学素材、教学教案等材料精准高效地发送至辅导员手中。这不仅提高了辅导员的教学效率,也极大地促进了“学前学普”培训、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开展。

5、分层分类,精准实施

“学前学普”实施以来,凉山州各县(市)按照分层分类、精准实施的方法落实相关政策,具体体现在分类制定目标、分类提供指导、精准锁定数据、督查评估等方面。

首先,分类制定目标方面。凉山州根据幼儿园办园条件、师资水平、儿童普通话基础水平、办园效益等标准,将全州所有幼儿园和幼教点分成两类并设定了不同帮扶目标。将总体办学效益较高的认定为“学前学普”支持型幼儿园,其目标是学龄前儿童在接受义务教育前全部达到“听懂、会说、敢说、会用”的水平将总体办学效益不高的认定为“学前学普”管理型幼儿园(幼教点),其目标是学龄前儿童在接受义务教育前基本达到“听懂、会说、敢说、会用”的水平。

其次,分类指导方面。技术保障单位会根据不同类型进行分类指导,对支持型幼儿园采取本园自主培训与实施为主、技术保障公司给予支持为辅的策略,对管理型幼教点(幼儿园)则采取技术保障单位培训、指导、管理为主的策略。

再次,数据精准锁定方面。借助“学前学普”信息管理平台和“学普APP”,实现了对3-7岁学龄前儿童(不含已接受义务教育的儿童)信息的精准摸排和锁定。

最后,精准评估方面。凉山州组织专家根据学龄前儿童学习语言的客观规律制定了相应的评测标准,由各地每年对参与“学前学普”行动的所有儿童开展三级(州、县、校)三次普通话测评(分别为学年初测、中期监测和学年终测),对参加过“学前学普”行动的儿童进入小学后的发展情况开展以语言发展为主的综合素质测评,对样本儿童持续定期开展学普效果跟踪比对。这些评估结果会及时反馈给各县,以便各县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优化行动方案。

三、“学前学普”的多重成效

凉山地区在过去70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完成了从奴隶社会“一步跨千年”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壮举,但当地教育薄弱的问题仍然一直存在,教育短板十分突出。在此背景下,“学前学普”的实施是以学龄前儿童学习普通话为切入点,着重培养学龄前儿童良好的学习、生活、行为习惯。这让当地获得改变教育落后状况的契机,同时也产生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多重综合成效。

(一)“学前学普”的直接成效

“学前学普”的成效已从学龄前儿童自身拓展到了学龄前儿童家长、辅导员及幼教点等不同层次的多个主体。

1、“学前学普”对学龄前儿童的影响

首先,凉山地区学龄前儿童的普通话水平显著提升。其中,2020年1月,凉山州地区入园半年的儿童普通话合格率达到82.62%,比2019年9月入园时合格率(50.01%)提升了32.61%。2020年由于受疫情影响,当地的幼教点(幼儿园)上半年未开园,秋季入园时学龄前儿童普通话合格率仅为49.17%,但入园两个月后的抽测数据则达到了75.05%。乐山市“两县一区”在被纳入“学前学普”不足一年的时间内将普通话合格率提升了21.76%,2020年7月已达到94.48%的合格率。整体来看,凉山地区绝大部分入园学龄前儿童的普通话水平都达到了“听懂、会说、敢说、会用”的标准。与此同时,入园的学龄前儿童也逐步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在学习习惯上,学龄前儿童能逐渐适应集体生活,入园积极性提升,同时形成了一定的规则意识在行为习惯上,学龄前儿童逐步由内向、孤僻和不懂礼貌转变为“讲礼貌、讲谦让、讲分享、讲奉献”在卫生习惯上,学龄前儿童逐渐养成了“五洗”的好习惯,并且形成了珍惜粮食、爱护环境卫生等文明意识。此外,学前阶段打通“语言关”促进了学前教育与义务教育的有效衔接。经历了“学前学普”的儿童进入义务阶段后发展态势明显好于没有经历“学前学普”的儿童,前者在课堂表现、学习成绩、文明礼貌程度、卫生习惯等方面都明显更好。

图4.1幼教点厕所前排队洗手 

图4.2课堂教学

2、“学前学普”对学龄前儿童家庭的影响

“学前学普”虽然是针对学龄前儿童,但通过“学普进万家”“小手拉大手”和家访等途径,家长实际上也被纳入其中。随着行动的逐步推进,一方面,家长落后的教育观念得到变革,他们送学龄前儿童入园的积极性空前提高,学龄前儿童在园时长和出勤率也都有了显著提升。另一方面,学龄前儿童在家里会充当普通话学习“小老师”、卫生习惯“小督导员”的角色,促使家长积极主动学习普通话,家庭内部也逐渐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和文明习惯,从而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文化反哺”。

3、“学前学普”对辅导员的影响

“学前学普”开展以来,地方政府探索建立了以定制培训、特色培训、中心校(幼教点)自选培训和“线上线下”培训等相结合的多元培训机制,进而全面提升了辅导员的普通话水平和教学技能,同时也增进了辅导员对“学前学普”之深远意义的理解和认识,提升了其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

图4.3辅导员线下培训会          图4.4“学前学普”行动教学观摩会

4、“学前学普”对农村幼教点的影响

各级政府加大力度配备幼教点水、电、网等基础设施,对部分幼教点(幼儿园)进行维修、新建和升级。截至2020年底,凉山地区所有的幼教点(幼儿园)均已配齐电视机、播放器等设备,并将逐步配置电脑等教学设备72%的幼教点实现电信通网,80%的幼教点覆盖电信4G网络85%的幼教点实现移动通网,93%的幼教点覆盖移动4G网络。[④]同时,在技术保障单位的支持下,幼教点在日常管理、教学组织上更加规范化,办园质量得

到显著提升。

图4.5德昌县宽裕镇凉峰村幼教点原园区   图4.6德昌县宽裕镇凉峰村幼教点新园区

(二)“学前学普”的间接影响

“学前学普”不仅对学龄前儿童、家长、辅导员等微观主体有着积极影响,也对县级、州(市)级教育扶贫乃至整个脱贫攻坚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1、“学前学普”对教育扶贫的影响

“学前学普”是凉山地区教育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巩固当地教育扶贫的成果。“学前学普”行动开展以来,凉山州地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从2015年的50.73%提升到了2020年的85.02%,乐山市在2019年就已达到98.58%。同时,“学前学普”还构筑了控辍保学的第一道防线。行动启动之初,当地政府利用教育、行政两条线的行政力量,通过撒网式的数据排查方式对学龄前儿童进行信息登记并录入“学前学普”信息管理平台,建立了从学前阶段到义务教育阶段的长期动态信息追踪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义务教育阶段控辍保学的压力。最直接的行动效应在于,学龄前儿童在幼教点(幼儿园)经过语言、卫生习惯、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不仅自身的普通话水平大幅提升,学习兴趣和社会适应能力也得到增强。这为学龄前儿童进入义务教育阶段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也为当地从源头上打破“贫困积累循环效应”创造了条件。

2、“学前学普”助力脱贫攻坚的表现

一方面,“学前学普”有效保障了控辍保学,从而为“义务教育有保障”的脱贫攻坚目标实现奠定了重要基础。另一方面,“学前学普”直接带动了当地的劳动就业。其一,有效解决了父母在照看子女与从事生产劳动之间的矛盾,保证了家庭劳动力的生产劳动时间,进而助力家庭提高家庭收入,改善生活质量。其二,新增的辅导员、督导员和园内后勤服务等岗位拓宽了彝区脱贫人口的就业途径,产生了“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直接效益。

从社会文明新风养成的角度看,“学前学普”通过“小手牵大手”给彝区家庭传递了现代文明和健康生活理念,带动了几万个彝族家庭与普通话同行、与文明同行。“学前学普”实现了由课内向课外、个体向家庭、家庭向社会延伸、普通话普及推广向彝区文明新风养成等“四个延伸”,并逐步达成“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个村庄,文明整个社会”的目标,为彝区形成良好风气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学前学普”的溢出效应

1、“学前学普”对民族文化传承的影响

在“学前学普”推进的过程中,地方政府依托技术保障单位所设计的课程体系和资源包,将普通话学习推广视为基础目标,并在取得初步成效后转向关注将彝区传统文化传承与“学前学普”进行有机结合。比如,编写双语幼儿读本,在“学普”歌曲宣传片制作、竞赛类活动中穿插民族元素,消除民族文化中的陈规陋习,等等。这些举措有力地推动了学龄前儿童自然传承彝族文化,并在彝族文化的浸染下更加自如地“学普用普”。

2、“学前学普”对民族融合的影响

一方面,以普通话语言学习为载体,儿童接受了来自社会主流文化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洗礼,逐步树立了与外界交往的意愿和自信,同时也培养了民族共同体意识。另一方面,除了主流文化的输入,彝族群众也依托精准扶贫战略中的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等方式自发开展文化输出。比如,带有彝族特色的服饰、产品销往全国,打造旅游景点吸引全国各地的目光等等。在“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过程中,民族间关系更加融洽,各民族大团结进一步得到巩固。

四、问题与政策建议

“学前学普”是国家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开展的一项旨在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行动,可以切实提高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促进民族地区高质量脱贫奔康。因此,坚持并完善少数民族地区的“学前学普”具有重要意义。事实上,广西东兴市已经实现了我们所期望看到的理想愿景。2020年10月,东兴市3-6岁不会说普通话的学龄前儿童已清零。对于当地的海洋民族京族来说,普通话早已不再是阻碍他们发展的屏障,而是他们将本民族文化与现代技术融合、积极参与市场经济并融入现代化潮流的得心应手的一种语言资本。这个少数民族不仅实现了整族脱贫,还在奔向小康之路上迈出了一大步。虽然这样的发展成果是多种因素综合形塑的结果,但通用语言在学龄前的普及应用在其中无疑起到了不可或缺的基础性作用。

目前来看,凉山的“学前学普”工作仍在以下方面存在不足:一是教育资源投入仍显不足。由于当地教育资源多依靠财政转移支付,地方支柱性产业创收难以支撑教育所需的资源投入,因而学前教育可能会面临着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二是师资力量不足。当前,凉山通过“学前学普”虽然大大提升了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但依然存在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普遍不高且流动性较大的现象,离培养一批高学历、教学能力强且稳定的师资队伍还有一定差距,在后续推进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师资出现缺口的问题。三是学前教育与义务教育尚未实现精准衔接。学前过程的教学内容以“沉浸式体验”为主,义务教育阶段进入到知识学习的过渡和衔接是一大难题。此外,在课程方面,当前设计的课程大多依据彝族地区学龄前儿童的成长状况设计,且主要是针对混龄班,没有按照正常幼儿园大、中、小班来分别开发课程,从而影响了“学前学普”整体的教学进度和质量。

针对现存问题,首先,参与“学前学普”的各方要统一共识,深刻认识到普及通用语言的重要意义,认识到“学前学普”成效的长期性特性,即这项工作的成效需要较长一段时间才能体现。在凝聚这一共识的基础上,各方需继续探索能常规化运作的工作机制,从而巩固拓展已有成果。在政策部署方面,州(市)、县两级要做好衔接工作,要有专门的工作机构、有专人专班负责“学前学普”行动的持续推进,同时也要不断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办法、措施等,以强化常规管理。在工作落实方面,州(市)和县级政府需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各部门工作,形成长效联动机制,便于将来整合各方优质资源推动“学前学普”提质增效。

其次,要继续强化师资并提高教师待遇,探索高质量教学模式。各地教育局和技术保障公司等要充分利用新技术,积极构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平台,完善市、县、园三级共同推进的“三级双轮”辅导员全员培训体系,切实提高村幼辅导员的整体水平,确保教学质量同时相关部门要拓宽村幼辅导员选聘渠道,继续落实和完善村幼辅导员的工资、职称、福利待遇等各项保障措施,切实提高他们的认同感和获得感,促进县域“学前学普”平稳发展、优质办学。

再次,要针对性地开发和完善课程体系,推进“学前学普”提档升级建设。按照“学前学普”项目实施的基本要求,结合地方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现状,要及时调整原本以混龄班为主的课程设置体系,开发符合不同学龄段的学习教材和课程资源。同时,继续依托技术保障公司开发学龄前儿童普通话检测软件,完善各辅助指导类软件设施,更好地推进语言检测和课程调整工作。

从次,要积极创设和构建教学场景,营造“学前学普”的良好语言环境。“学前学普”工作的推进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共同参与。政府要继续加大“学前学普”社会氛围的营造,积极利用传统和新兴媒体宣传、扩大普通话学习的影响县教科局、乡镇中心校等主体积极策划节目表演、演讲比赛、作品征集、运动会等亲子活动,鼓励家长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深度融入“学前学普”工作的推进过程,加强幼儿园、家庭、学龄前儿童三者的互动性和参与性。

最后,在“学前学普”顶层设计和政策部署过程中,应抓住地方政府、学龄前儿童、辅导员、家长等群体对“学前学普”的认同度高、关注度高、参与度高等特点,因势利导,充分运用鲜活生动事例,将讲好“学前学普”故事与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大文章结合起来,贯穿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学前学普”行动全过程。同时,也要抓住社会各界的积极关注和参与热情,将“学前学普”工作的提质增效与贯彻落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战略结合起来,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教育的振兴行动中来。

国家乡村振兴局中国扶贫发展中心组织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课题组编写

案例发布:半月谈杂志社

参考文献

霍小光、杜尚泽:《“脱贫攻坚战一定能够打好打赢”——记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四川凉山地区群众并主持召开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2018年2月14日,见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02/14/c_1122418506.html。

孙春兰:《扎实推进深度贫困地区教育健康扶贫工作》,2019年3月22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9-03/22/c_1124271345.html。

习近平:《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2017年8月31日,见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8/31/c_1121580205.html。

作者简介

符平,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国家与社会治理、经济社会学韩继翔,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李国卉,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郭经宇,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李敏,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卢飞,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院讲师。

[①]本报告中的“凉山地区”是指四川省内彝族的主要聚居区。当地还有大凉山和小凉山之分,但大、小凉山在地理位置和民俗文化方面差异不大,后续报告中对此不做详细区分,统称为“凉山地区”。同时,“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试点集中在大凉山地区,如无特殊说明,报告中的数据主要引自大凉山(凉山彝族自治州)。

[②]凉山彝族自治州“学前学普办公室”提供的《凉山州“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工作汇报(2018—2020)》。

[③]凉山彝族自治州“学前学普办公室”提供的《凉山州教育脱贫攻坚材料》。

[④]数据由技术保障单位提供,数据统计截止于2020年10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