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幼教>正文

读完博士,我获得了什么 读完中专幼师可以做什么工作呢女生

2023-07-30 10:32:01 互联网 未知 幼教

读完博士,我获得了什么 读完中专幼师可以做什么工作呢女生

读完博士,我获得了什么

到单位去调研实践,同事们有的喊我“周博士”,拿种种新问题来问我,期望得到严谨的乃至权威的回答。我有苦自知,说到底不过是个硕士刚毕业的小年轻,又哪里能比一线工作多年的老手更懂?只能花更多时间去收集信息、分析和总结,直到给出的答案渐渐有模有样。也许所谓专家大抵如此,“假装”久了,就成了真的专家。

第一年还有件非常值得回忆的经历,我认识了公管学院几位充满热情的好友,参与了他们的青年智库创业项目,共同承担了某部委“多规合一”课题。飞了广州、厦门,采访了从基层人员到省市领导,几度讨论到深夜,数易其稿……那些日子忙碌却充实,有为改革建言献策的深度参与感,也有志同道合的共鸣感。彼时“多规合一”还是个少有人关注的领域,到今天在规划圈已是沸沸扬扬。

我的博士第一年,把自己当作了博士,仿佛工作和生活全面铺开了。展望未来,信心满满。

第二年·承

读博士的第二个收获,是耐得住寂寞。

导师常用我写开题报告那一阵的故事,来给师弟师妹们示范:在那三个月里,平时一学期只需要讲一两场的组会,我几乎场场都讲,一次次提出新的细分选题方向,一次次被拍翻重来,直至选好再逐步深入。导师惊奇于我的生产力,为何如此之高。

在2015年那个春夏里,我每天在同一个窗口吃早餐,到图书馆,找到最熟悉的座位,在读文献、写摘要和改框架中度过一个白天。日日如此,周末皆然。

其实重复的生活规律,只是清华许多工科生的日常,更别提个中学霸了。尽管如此,这段时光对我的意义仍是不同的。图书馆向北的落地窗外,光秃秃的枝丫长成了绿荫,迎春花和二月兰开放,又零落,老清芬食堂拆掉,又开始重建——平时,我在变,风物不变;这些日子里,风物在变,我没变。

或许在我的博士生涯以外,不会再有如此的宁静。

除了寂寞而有进步的时光,还有许多时光,不但寂寞,而且毫无收获。人坐在了工位上,神思却在不知何处飘。刷个微信,答个知乎,找找新歌,就是不写论文,一回神大半天过去,只有虚度时光懊悔与自责。

写偏文科类的博士论文,是自己给自己下了个横跨数年的大任务,然后自己去执行并完成它。在这个过程里,你如果偷奸耍滑,那就对不住定目标的那个过去的自我,与渴望得到结果的未来的自我;如果压榨太甚,则对不住作为执行者的当下的自我。大多数时候,总有一部分的自我不太满意。

只在某一些时候,所有的自我仿佛达成了和解。既相信所做的事的未来意义,也非常沉浸和享受在当下。比如一边文思泉涌,运指如飞,记录下思维的闪光;一边听着歌,随着节奏摇头晃脑。比如闷头想了一天毫无进展,晚上睡前忽有灵感,爬起来抓来张纸就记下一二三四五……我永远都记得,那些似乎闪着光的时刻。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埋头研究的日子,与在家乡的江水里逆流游泳而上的感受异常相似:在寂寞中坚持着,不知道自己游了多远;有时以为拼尽全力了,看看左右,还是同样的江岸;有时是真的没力气了,全凭心中一口气,还在扑腾、翻腾、折腾……

生命不息,折腾不止。

第三年·转

读博士的第三个收获,是培养耐挫力。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读博到了第三年,旧力已尽,新力未生。许多事不再顺遂,乃至屡屡碰壁,但也有一些新的东西在酝酿。回头看看,正是转折的一年。

第一次转折,是从被拒到访学。

这一年主要折腾的一件事情是出国访学,或者用现在比较高大上的说法,叫做“联合培养”。我找访学的过程比较曲折,投出了50+的申请信,只收到9封回复,其中大多数抬头是“Sorry...”,想去的几所学校当然也石沉大海(后来我才明白,找好学校是有路径的,但肯定不是我当时的闷头DIY海投)。

申请这事前后花了一年多,几乎放弃了。所幸后来我的外方导师,美国布朗大学的JohnLogan教授不辞繁难的手续给了我交流访问的机会。虽然早已是著作等身,本人却是个爽朗与幽默的老前辈,用他特有的睿智解答了我的许多困惑。

于是我第三年的一半就在美国东北岸的小城普罗维登斯度过,巴适是巴适得板,但也是真的寂寞,相当于换了个地方继续公寓-图书馆两点一线的生活。厨艺大涨,论文大进,是美国时光的两大收获。

第二次转折,是从写论文到写公众号。

“城市周看”公众号的诞生,最初是放些个人的随笔的。后来,我发现人们对城市规划和城市领域学科的许多基础问题尚未形成基本的共识,而我又比较擅长把一件事掰开揉碎地说明白,于是逐渐转向城市方面的科普,讨论了、、等话题。没想到一发而不可收拾。

我能坚持写下来的原因,一是反响良好,二是个人乐在其中。为什么会乐在其中呢?大概是因为写博士论文遥遥无期,而公众号小文章短平快,无论写得好写得坏,总能得到迅速的反馈。由此,我也意识到,自己更希望所做的事能看到及时的成效。

另外,读了许许多多的文献之后,我发现在城市学科里已经沉淀了许多知识。继续创造新的知识当然也重要,不过让这些已有的知识被更多人知晓或许同样重要。毕竟城市规划的参与者是全社会,而远不止专业学者。城市知识科普,道阻且长。

第三次转折,是从学术到工作。

博士第三年里,找工作的焦虑渐渐攫住了我。

我的同期们早已启航,或者成了小头目,或者已经换过几个工作,一个个风生水起的。而读博士的我像是一只鸵鸟,头在埋地里两年——我不听我不听我不听——现在终于不得不抬起头看看前路了。

我该找什么工作,该以什么姿态和身份进入社会?该赚钱养家还是追求理想?什么工作能不辜负我这博士头衔,不辜负多年所学?

因为访学较晚,出国期间我错过了几乎整个招聘季。我渐渐意识到这个事实,纯粹的学术心态被打破了,偏偏研究这头仍然处在攻坚阶段,不能稍放。于是一边分心操作,一边咬牙坚持,十分疲惫。

回国已是2017年2月,如按照此前计划,此刻应该把工作和论文都搞定。然而,我仍是两手空空。论文还缺少最关键的总结部分,却已陷入停滞。工作陆续找了几个,要么没结果,要么自己不满意。

在某场组会结束后,我突然清楚的意识到,写完论文、找好工作、三年毕业,似乎三个目标我都没法完成了。心头大丧,放弃治疗。

于是在一种破罐破摔的心态下,干脆不赶论文了,两天时间沉郁顿挫地写下了公众号文章《高铁+城市网络:中国在走一条全新的城镇化道路》,这也是我现在最满意的一篇文章。在如此代价下,希望你能理解我苦中作乐的自卖自夸。

意外的是,恰恰正是这篇文章,不仅传播甚广,而且着实打动了一些有影响力的人物,对我的未来发展指点了迷津,或者伸出了援手。对此,我只有满心感激,俯首叩谢。

人生际遇多么奇妙,摔个跟头,给个甜枣。困境与挫折后面总是藏着机遇,但是只有那不放弃努力的人才能够把握——从小听到烂的道理,而今才知金玉良言。

第四年·合

读博士的第四个收获,是发现自己。

计划三年完成的博士学业,最后三年半完成。多出来的半年虽在计划之外,却也让一切豁然开朗。我收拾心情重新出发,给论文画上了句号,也找到了十分合意的工作(容我卖个关子,下回介绍;)

拿到博士学位和毕业证书的时候,心里忍不住开启了吐槽模式:啊,我这几年,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就为了这薄薄两张小纸片么?

另一个声音回答道:当然不是的,我所付出的一切努力,都早已经得到了它的报偿,是经验,是成长,是认可,是回应,而学位,只是这一切之后所附加的证明。

毕竟,虽然我写了许多,但更多的东西是无法被分享的:那些手舞足蹈,扑腾翻腾,辗转反侧,起承转合……正如一首歌里唱的,若是不曾走过,怎么懂。

最后想说的,就是对所有帮助过我的人、陪伴我的人、与我同行的人,致以深深的、深深的感谢!感谢一路上有你们的帮助与陪伴,也祝在新的旅途上我们携手同行!

值此新春佳节,也祝愿所有读者们新年大吉!阖家安康!万事如意!

2018.2.24

戊戌年正月初九

周显坤

---------------

图片来源:AndreiPopa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